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著力推動文化與旅游融合
文化是神,旅游是形,神形兼備,才具恒久的魅力,才有堅挺的實力,民族文化旅游已成為雷山“轉方式、優結構、強產業、增就業”新引擎。
該縣堅持哪里有苗文化,旅游開發就跟到哪里;哪里搞旅游開發,苗文化就在那里得到挖掘、傳承與保護,實現苗族文化保護與旅游開發共生耦合、同頻共振。目前,該縣的西江千戶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大塘新橋水上糧倉、麻料銀匠村等一批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鄉村旅游景區景點聲名雀起。同時,苗族蘆笙舞、銅鼓舞、苗族民歌、苗族織錦技藝、苗醫藥、苗年、苗繡、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營造技藝、苗族蘆笙制作技藝、苗族銀飾鍛制技藝、苗族鼓藏節、仰阿莎和苗族賈理等13項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成為該縣當地群眾脫貧致富,實現群眾共同富裕的新路徑。2011年,全縣接待游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游綜合收入達15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西江苗寨80%的村民參與旅游開發,涌現出李珍、李光雄等一批農家樂和銀飾加工典型代表,帶動了一批種養殖農戶。去年,西江苗寨接待游客240.3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9.52億元。目前,全縣有農家樂318戶,擁有接待床位近3000個,旅游直接從業人員達5000多人,間接從業人員達5萬多人,直接和間接帶動3.2萬貧困人口脫貧。
[page]
園區建設聚集文化旅游張力
金秋十月,在總投資1.2億元的營上綜合服務區場平工地上,十來輛工程車來回穿梭,施工現場緊張而有序。這只是西江文化產業園區建設的一個縮影。
雷山把園區建設作為推動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的重要推手,近年雷山重點打造西江文化旅游產業園區、雷公山蚩尤苗族文化園區和陶堯苗族生態博覽展示區,形成三個民族文化廊帶:西江至縣城22.3公里城鎮一體化的民風民俗經濟走廊帶,巴拉河鄉村旅游文化走廊帶,雷山融入凱里苗族文化經濟走廊帶。
為加快文化旅游產業園區建設,該縣于去年6月成立了副縣級的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管理委員會,今年年初,成立了“雷山縣播捌勒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拓寬園區的投融資平臺,今年5月的第八屆深圳文博會,雷山文化旅游產業園區的民族文化項目招商簽約資金就逾20億元。該縣積極儲備民族文化產業項目,涉及資金200多億元,涵蓋苗族祭祖文化、圖騰文化、歌舞文化、節日文化、服飾文化、農耕文化、飲食文化、苗醫文化、動漫基地、民族工業、民族旅游等領域。
文化軟實力繪就旅游名縣
夜幕降臨,登上馬家屯坡頂俯瞰,深秋的丹江河兩岸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縣城里別具韻味的“吊腳樓”、風雨橋、銅鼓廣場、樹和水被五光十色的燈光勾勒得色彩斑斕、交相輝映,耳邊不時傳來對璀璨夜景的贊美聲,按動相機的快門聲。
可誰知道,十年前的雷山縣城,臟亂差擠可是出了名,市民怨聲載道。今天的美景如此出眾,得益于縣委、政府對民族文化自覺自信自強的高度認識。
該縣以文塑城,文城互動發展,著力打造“全國旅游名縣”。在推進城鎮化建設中,該縣十分注重苗族文化的開發、保護和傳承,把文化元素傳承在有形的建筑物上,把文化精髓體現在無形的節慶載體中,使人們看得見、摸得著,讓苗族文化之脈永續傳承下去。十年來投入資金10.5億元,高標準完成了民族文化體育中心、苗族銀飾刺繡創意中心、縣城污水處理廠、木鼓廣場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建設,啟動實施了縣城特色餐飲一條街、臨水酒吧、茶吧等項目建設,新增縣城規劃區面積達20個平方公里。
雷山先后榮獲“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王牌旅游目的地”、“中國苗族銀飾之鄉”、“世界文化遺產預選地”、“中國最佳魅力旅游名縣”、“中國最美的小城”、雷山苗年節被授予“2011年全國最具民族特色節慶獎”等榮譽稱號。去年被中央文明辦評為“全國文明縣城”,一座“綠在城中、橋在水中、房在畫中、人在美中”的“宜居宜業宜旅”魅力新雷山徐徐展來。(潘國雄)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