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收割一體機在工作

打出來的米粒還不錯
經過三年的探索和實驗,近日,由黎平縣農民企業家肖玉環發明創造的“收割一體機”在黎平“亮相”。據悉,目前流行于黔東南山區的收割機實際上只能脫粒而不能割下稻桿,而肖玉環發明的機器,不僅能脫粒,還能割稻,在機械化程度上又前進了一步。
“無文化”企業家愛動腦筋
今年56歲的肖玉環是黎平縣敖市鎮人,讀完小學三年級后,他輟學回家學打曬席,隨后從事過多種職業,打鐵匠、養路工,還在廠礦企業當過工人。1985年,肖玉環到湖南靖州承包工程,一干就是5年,積累了一定的資本,遂于1990年在家鄉辦起了機械修配企業。
肖玉環文化不高,但愛動腦筋,“鬼點子”多。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他發現拖拉機動力裝置是前拉式的,無后推力裝置,所以在山區,尤其是爬坡路段行走起來很吃力。他決定改進裝置,為拖拉機“提速”。經過一年的探索,他于1997年3月發明了“拖拉機助推器”,解決了拖拉機無后推力等問題。
2009年秋收季節,肖玉環回老家敖市鎮辦事,其間看到不少農民用起了收割機。但他發現,這些收割機只能脫粒,不能割稻,村民們得先將稻子割好才能用得上機械。他覺得這樣的設備機械化程度不高,還不能最大限度減輕群眾的勞動強度。于是,肖玉環決定發明一臺真正實現收、割一體化的機械。
發明收割一體機耗時三年
為了實現自己的目標,肖玉環回到黎平后查閱了大量資料,到2010年初,他拿出了相應的設計圖紙。圖紙顯示,該收割一體機由動力、割稻、脫粒等三大系統組成。提供動力的,可以是柴油發動機,也可以使用電力;割稻系統主體部件是鋸盤,其實就是一個圓盤式的鋸子,它設置在收割一體機的底部,用于割稻;而脫粒系統由脫粒齒、吹米嘴、吹風機等部件組成,在脫粒齒的作用下,米粒與稻穗分開,后米粒又在吹風機的作用下,飛出了吹米嘴,最終進入了農戶的裝米袋。
隨后,肖玉環根據設計的圖紙花費2000多元購買了發動機、鐵皮等材料,開始裝機。進入這一環節之后,困難接踵而來。首先是要將動力轉變成促進機械運動的力很不好把握,因為需要很多皮帶和齒輪來帶動。存在的問題是在動力推動下,機械運作速度要么快,要么就慢,很難將動力調到一個理想的水平上來。為此,肖玉環進行了上千次的調節實驗,拿出了大量的數據,最終才把這一難題攻克。
此外,根據設計圖紙的要求,肖玉環發明的機械割稻和脫粒兩個環節是一前一后進行,但兩者如果在運行速度上不保持“高度一致”,效果就不理想,特別是在割稻速度快而脫粒慢的情況下,大量稻穗在機械中堆積,超過一定量就會卡殼,弄不好還會弄斷內中的鋼條,造成設備癱瘓。在這個問題上肖玉環也是摸索了半年之久才解決。
“鐵殼殼”割稻脫粒都在行
經過上千次的運行試驗之后,肖玉環發明的收割一體機在進入今年9月份后正式“亮相”,它總重300多斤,在運輸過程可將一些部件拆開。
在采訪中,記者目睹了該收割機工作的情景(因輕便車輪還在生產中,所以演示實驗只能在肖玉環的廠房中進行)。工作人員從田地里挖來稻穗,固定在鐵板上,然后,由肖玉環駕駛的收割機啟動,并沿著插栽有稻穗的鐵板推進,第一株稻穗進入“穗道”后,根部很快被快速轉動的鋸盤割斷,緊接著,“吹米嘴”噴出了米粒……演示完畢,記者看到,稻穗脫粒后,穗桿除少量枝葉被卷入了機械的集裝箱內外,全部掉落在地。而飛出來的米粒上顯得很干凈,未拖帶殘枝敗葉。
“這個‘鐵殼殼’割米、打米都來得起,確實比我們現在用的機子先進,不過,它顯得要重些。”黎平韓家井附近一位姓楊的農民說。
“我發明的這個機器,美中不足的是聲音很大,刺耳,現在正設法改進。”肖玉環說,目前,他已經向國家商標局提交了申報專利的申請。(羅茜)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