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貴州日報消息 “我這一輩子未見過這么嚴重的干旱。”8月22日,黔東南州黃平縣新州鎮槐花村84歲的胡光珍老奶奶說。但遭遇了同樣嚴重干旱的臺江縣臺拱鎮紅陽村村民張志榮、南宮鄉交宮村村民龍光勝卻告訴記者:“山腳不時有水浸出,稻田基本未受影響。”
山腳的水從哪里來?“因為山上長滿了樹。”——交宮村村支書歐德成說。
南宮鄉人曾遭遇過大量伐木帶來的生態災難——山體滑坡、洪災、旱災。但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醒悟后的當地群眾致力植樹造林、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已超過70%,全部消滅荒山禿嶺,田土都在水源和立地條件較好的森林腳下,旱澇保收。
其實,無數事實表明,只要搞好造林護林,不斷提高森林覆蓋率,山常青,則水常綠。在我省每年的干旱中,山高谷深、石漠化嚴重的黔西南州、畢節地區首當其沖,受害程度最嚴重。但冊亨縣在歷次旱災中受害相對輕了許多,其得益于森林覆蓋率已近60%,樹木和草地把昔日降水涵養在淺層,能夠不斷地浸出,水量雖小,卻能解近渴。臺江、冊亨等地事實說明——山上有樹才能把降水為我長期利用。(朱邪)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