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黔東南州人民政府網 近年來,黃平縣中藥材種植戶數、面積逐年擴大,現已發展成為促進農民增收的一項重要支柱產業。2010年全縣中藥材種植農戶8429戶,面積40000余畝;2011年,中藥材種植藥農9886戶,種植面積達50000余畝,其中太子參30000余畝,前胡10000余畝,金銀花、松茯苓等10000余畝。種植范圍以一碗水鄉為中心,逐步擴大到全縣14鄉鎮177個行政村,并輻射到畢節地區和周鄰雷山、麻江、貴定、余慶、甕安、福泉等縣市。
為促進中藥材產業發展,黃平縣積極采取措施,一是制定出臺發展優惠政策。在稅收、土地、土地流轉、人才、融資等方面給予優惠傾向,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工作力度,采取各種優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為引進中藥材產業化龍頭企業創造良好環境,著力引進一批集中藥材生產、加工、市場營銷為一體的中藥材產業化龍頭企業落戶我縣舊州特色工業園區,延長產業鏈,提升產品附加值,擴大企業輻射效應。同時將中藥材種植產業發展納入優勢農產品推進工程,與扶貧開發、林業產業、農業綜合開發、生態環境建設及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起來,在規劃安排、項目設置、資金投入等方面給予中重點支持,捆綁實施。
二是抓好中藥材GAP認證工作。按照“基地示范,以點帶面,輻射全縣”的工作思路和GAP種植技術標準,狠抓基地建設。鼓勵企業、種植大戶通過租賃、土地流轉等方式建GAP基地,積極爭取國家和省州科技、農業、扶貧等各類項目資金支持,縣財政也要安排專項資金,用于開展中藥材質量檢測、鑒定和品牌的注冊、申報和認證,推進我縣中藥材產地產品通過國家GAP認證,樹立品牌。
三是引進和挖掘中藥材新品種。進一步抓好中藥材產業品種結構調整,堅持效益優先、特色優先、長短結合的原則,擇優選擇一批適宜我縣種植,具有市場前景,生育周期長、中、短的中藥材新品種、道地藥材品種推廣種植,優化產業結構,不斷做大我縣中藥材產業。
四是注重市場銷售體系建設。在舊州城區規劃建設中藥材市場,前期建設一個規模為50個門面或倉庫,占地面積6500平方米左右,倉儲能力在100噸的市場,建立相關管理機制,規范和平衡市場價格,逐步完善市場服務功能。鼓勵縣藥材公司、經紀人和外地客商進駐收購,為農民提供藥材交易場所。加快培育以藥農為主體的中藥材營銷經紀人隊伍,對營銷人員進行系統培訓和管理,提高中藥材生產、加工、銷售的組織化程度,實現與市場的有效對接,在政策上、資金上給予大力扶持和獎勵。
五是著力打造中藥材品牌。全面研究策劃和制定我縣中藥材品牌宣傳打造方案,做強做大且蘭黃平中藥材“生態品牌”、“ GAP品牌”等特色品牌,突出特色,擴大規模。采取商標注冊、專利申請、產地產品認證等方式,積極利用各種社會資源,組織參加各類農產品展示展銷會,加強中藥材生產技術交流合作及我縣中藥材宣傳,把中藥材產品推向市場,提高我縣中藥材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六是不斷提高中藥材種植管理水平。一是抓好縣、鄉鎮農技干部隊伍培訓;二是強化對藥農的培訓,由于藥農種植中藥材品種多,相應技術滯后,聘請中藥材技術專家、種植能手對藥農進行集中培訓,提高藥農種植管理技術;三是加強與省內外科研院所(校)的交流合作,每年邀請專家到黃平進行中藥材生產技術的指導與產業深度發展的科研合作,搞好種子選育和提純復壯,引導藥農規范化種植,建立科學合理的測土配方施肥和有效防治病蟲害的技術體系;四是搞好科技試驗示范,建立科技示范點,引進新品種,應用新技術,在繁種育苗上謀出路。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