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貴州日報消息 牛大場鎮是施秉縣中藥材種植的領頭雁,1993年,鎮領導外出考察,帶回2000元的中藥種苗,成了施秉中藥材產業起家的“火種”。太子參就是當時的品種之一。
今年太子參趕上了好行情,價格從去年年底的每公斤20元左右,漲到今年7月上市初的70元,隨后一路上揚,9月初漲到240元。牛大場鎮農民抓住了這匹“黑馬”,狠狠賺了一筆。
施秉縣充分利用當地得天獨厚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通過多年努力,中藥材初步實現了種植規范化、生產規模化、產品無害化的良好格局。今年40多個藥材品種種植面積達5.2萬畝,種藥農戶已發展到8個鄉鎮1萬多戶。原預計今年中藥材產值9000萬元,因為太子參價格飆升,全縣中藥材產值將達3億左右。
牛場鎮的多數農戶和石順德一樣,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種植中藥材,不論市場的高峰還是低谷,一直堅持種植。以往,因為勞動力緊缺,參種便宜,農戶種植太子參時,以粗放型的拋種為主,這樣種植,一畝地要多用10斤左右的種參,因為價錢便宜,沒人在乎。
在確定中藥材種植作為縣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后,施秉縣成立了縣、鄉中藥材領導小組,組建了中藥材生產辦公室,建立了量化考核機制。同時,通過營造寬松的投資環境,大力引進、培植和發展多種生產經營形式的中藥材種植龍頭企業。
近年來,該縣一直堅持與省中藥研究所、省中醫院、貴州大學、省植物園等單位保持密切聯系,聘請專家做顧問,經常邀請專家進村入戶開展技術培訓,現場傳授中藥材加工技術。同時,充分發揮企業基地建設的示范帶動效應,通過大戶帶小戶的發展模式,推進中藥材生產向專業化、科技化、規范化發展。
目前,該縣已建立500畝以上成規模的10個中藥材科技種植示范基地,帶動了全縣1萬多農戶種植中藥材,起到了“點亮一顆星、照亮一方人”的示范帶動作用。
(磨桂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