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解放網 由170位歌者組成的貴州黔東南侗族大歌表演隊,將于本月中旬亮相2010世博會“世界音樂周”。在期盼千年侗歌為更多世人所識的同時,這一去年9月剛被聯合國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的文化瑰寶,同樣面臨著對歌者和演唱資料的搶救性保護,以及在外來文化沖擊當代侗寨生活的情況下如何傳承的課題。令人欣慰的是,侗歌主要傳承地之一的貴州黔東南正在醞釀 “跨地域借力保護”的舉措。
搶救歌聲要與時間賽跑
記者近日走訪作為侗族大歌核心區之一的貴州省從江、黎平等縣,盡管當地經濟還不發達,但侗族大歌獲列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好消息,還是讓侗歌的保護成了一個熱門話題,從縣、鄉到民間各方的保護熱情高漲。據黎平縣旅游局副局長劉康瓊介紹,縣里公布的民間1工匠、藝人名錄1337人,已命名者中超過30%是侗族歌師,他們各揣絕活,有的已是某一侗歌類型的唯一在世傳人。
但是,要同時對他們展開保護,甚至僅僅是留下聲音資料的工作量都大,有時甚至要“與生命賽跑”。 “前些日子,我們請來巖洞琵琶歌唯一在世的吳姓老歌者來錄唱10天。他唱完后回去還不到10天,就因病去世。大家感嘆:如果晚了一步,這樣的珍寶也就搶救不到了! ”通過奮力“搶救”,黎平縣現已錄制侗歌唱詞、唱曲近600個小時,當地政府提出:這與異常豐富、種類繁多的侗族大歌現存“活化石”相比,還是非常不夠。他們向地外、省外尋求資金與技術合作,比如就錄完資料的數字化問題向沿海省份謀求技術力量的幫助。另外,有感于懂得侗族文化的侗漢翻譯奇缺,貴州相關地州積極支持澳大利亞、日本等國的熱心傳承者長居侗寨,積極研究翻譯,同時也向周邊省份和城市的專業、學術界借力!皩Χ备璞仨氂懈蟮目绲赜蛐、甚至跨國界的研究、保護和傳承手段跟進。 ”黔東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主任粟周榕說。
保護侗寨文化借力全國
千年侗歌與其身后深厚的侗、苗等少數民族文化緊緊相連,也與它們的物質載體——吊腳樓唇齒相依。黔東南州副州長姜學東說,貴州黔東南州現已劃定的文化生態較好的村寨將近1000座,更大范圍的行政村則有3000多座。但是由于其木質建筑的性質,決定了一旦“過火”,對一個村寨的建筑形態就是一次毀滅性打擊。黔東南每年都會有一些村寨遭遇這樣的火災,而在重建時,如果沒有政府在建筑形態上給予有力引導和干預的話,村民又基本上都選擇蓋磚房,建筑形制一變,連同現在打工人流所帶來的各種文化碰撞交雜,不少侗、苗青年服飾漢化(西化),對侗、苗歌,侗戲以及侗苗手工藝的自豪、自信感被削弱,使侗歌文化所依傍的侗寨文化受到沖擊。
目前,民族村寨如何以符合當代少數民族聚居生活要求、又能延續侗苗傳統文化的建筑形制來全盤規劃,還是一個沒有統一答案、又非常迫切的課題。姜學東介紹,黔東南州已出臺一本群集各地相關專家設計的黔東南苗、侗民居的現代保存方案草圖目錄,正通過各種渠道借力全國的智慧!拔覀兲枰缡∧酥猎谌珖⒑韧饨枇Υ苏归_跨地域甚至跨國界的研究,幫助千年侗苗古寨繼續精彩地‘活’在當代。 ”
短評
用心保護
一位老歌者從肇興到黎平參加人代會,一路走一路傳歌,去到縣里時,4天的會議已經結束;為了把90多歲的黎平老歌者吳世衡請來,榕江縣的人們用轎子抬著他一路傳歌;黔東南州、黎平縣領導為侗歌、侗族建筑的保護白了雙鬢,真切的呼喚句句感人……
在黔東南采訪的一路,侗歌聲聲入耳;在歷史瑰寶的當代傳承話題面前,歌聲更顯美麗和陽光。盡管申遺成功,貴州人沒有就此把侗歌保護看成了終點,他們的憂患和思考是貼近當代的,也是充滿侗、苗文化自信的。他們的視野突破了一鄉、一縣、一地、一省,呼喚把侗歌當成“共同財富”不遺余力地進行保護和傳承。
已為世人驚艷的侗歌文化,也需要如它那令歐洲專業合唱團都自嘆不如的天籟“和聲”,在傳承保護上贏得來自各地甚至全球的“和聲”。貴州侗族大歌保護者顯示出的一份尊崇、守護文化之心與開放的保護意識,對于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保護具有可貴的借鑒意義。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