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貴州都市報消息 這是一個特殊的尋親故事。
解放前,他的父親有兩位夫人,現在身為長子的他想為庶母尋找娘家的親人。在母親節之際,如果能實現母親這一心愿,那是送給她最好的禮物。昨日,他給本報打來求助電話,希望能通過本報幫母親圓這個夢。
他多了一個貴州來的媽媽
母親節,有一件事緊緊縈繞在70歲湖北黃陂老人王凱的心頭。他想為自己85歲的母親吳文娟圓一個心愿:讓彌留之際的她能與失去聯系50年,遠在貴州的娘家親人見上一面。
吳文娟不是王凱的親生母親,王凱一直稱呼吳文娟“小媽”。在這個稱謂的背后,有一個因特殊時代形成的特殊家庭的故事。
時間回到1942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彼時,武漢已淪陷。王凱的父親王業,一位42歲的武漢鐵路技術人員,懷著內心的不舍和悲痛,悄悄告別在黃陂老家的妻子張鳳英和一雙年幼的兒女,秘密前往抗戰大后方的貴州省。
這一年,兒子王凱才2歲。來到貴州后,王業做了一名公路管理人員,開始為抗戰貢獻力量。
抗戰時期的貴州,其生活條件之艱苦自不待言,加之身邊無人照顧,王業的身體健康急轉直下,到貴州后不久便遭遇一場大病,一度在死亡線上掙扎。就在這場大病中,貴州省麻江縣一名17歲的農家女子吳文娟走入了他的生活。在吳文娟的精心照顧下,王業從鬼門關中逃脫出來。病后,吳文娟成了王業在異鄉的唯一依靠,由于戰時無法與老家通信,淪陷區的妻兒生死不明,王業最終與吳文娟結合為夫妻。
1945年抗戰勝利,王業迫不及待地趕回黃陂老家,吳文娟也在眼淚中告別娘家親人,帶著幼子跟隨著他踏上了返鄉的旅途。誰知道,這一別就是65年,直到如今彌留之際,吳文娟再也沒有回過貴州老家。
回到黃陂的那一天,王業才知道,自己的妻子和兒女們都活著。而在家中帶著一對兒女苦熬3年的張鳳英,也是直到這時才知道丈夫還活著,夫妻倆抱頭痛哭一場。
后輩們如今已無從知曉,張鳳英和小她25歲的吳文娟見面時的復雜感情。然而,兩個分別生于1900年和1925年的女人不知說了些什么,她們隨后和丈夫商量后做出決定:誰也不離開誰,一家人住在一個屋檐下。就這樣,這個特殊的家庭在特殊的年代里組合了。
雙份母愛
解放后,王業擔任漢口火車站第一任站長。隨后幾年,吳文娟又先后給家里添下4個孩子,加上張鳳英原來的一雙兒女,家中共有7個子女。
70歲的王凱至今還記得,小媽來到家中的第一年,5歲的他有一次被蜈蚣咬傷,小媽守在他的床前,三天三夜沒有睡覺,不停為他念經祈禱,直到他康復。同樣,大媽張鳳英對新添的5個兒女,也是疼愛有加。“小的時候,不管哪個媽媽帶我們出門,都是7個一起帶著,有時買點糖果,糕點,也是平均7份,哪個孩子都不會少。”王凱說。
吳文娟老人住黃陂灄口水泥廠宿舍,吳家的鄰居82歲的張爹爹說:“一直到現在,我們很多人都分不清,他們7個孩子哪個是大媽親生的,哪個是小媽親生的。”
1958年,3年自然災害期間,家中糧食實在不夠吃,小媽忍痛想將最小的兒子王安滿送人。領養的人來了,大媽哭得肝腸寸斷,來人見此,不忍心將孩子領走。而當時正在漢口鐵中念書的王凱,也早早學會了為家里分憂。
當時,學校每個月發給他36斤口糧,他只吃10斤,省下26斤糧背回家里。而兩個媽媽又會想盡辦法,用雜糧做成干糧,每個月一次,步行五六里路送到王凱的學校里,她們擔心正在長身體的大兒子餓肚子。每個星期從學校回家時,媽媽們總會早早地站在馬路邊,盼著王凱出現在視線里。
父親王業和大媽張鳳英先后在1964年和1986年去世。“父親沒有享到我們子女的福,走的時候我們都很遺憾。我們7個孩子,只有加倍地對媽媽們好。”王凱說。
小媽夢中念叨娘家的弟弟
這些年,王凱每次回黃陂老家,小媽總是念叨,她在人世的日子已經不多了,她想見見自己的親弟弟。
小媽告訴王凱,娘家在貴州省麻江縣凱里區黃膺鄉白坪村吳家大灣,她當年離開時,家門口有兩棵樹,門前有一條河,弟弟吳光鼎如果還活著,也有80多歲了……
王凱和弟妹們試過往舅舅家寫信,也通過各種方式查過舅舅的信息,但一直沒有結果。最讓他和弟妹們愧疚的是,這么多年,他們因為種種原因耽擱,沒有前往貴州實地尋找舅舅。“如果舅舅去世了,也要找到他的后人,小媽只要見到娘家的人,也就心安了。”
85歲的吳文娟身體已經很虛弱,前幾天,她被孩子們從醫院里接回黃陂灄口的家中后,已經不能再說話了,對旁人的詢問基本沒有應答的力氣。然而,昨晚,當王凱走近她的床前時,她的眼睛忽然放光,咿咿呀呀地叫了三聲“清明……”而當王凱離開時,兩行淚水從老人的眼眶里流出。“小媽,您放心,我一定幫您找到娘家人。”王凱的喉嚨也哽咽了。
(談海亮 揭明玥 蔡正道)
黔東南信息港現已聯動貴州都市報記者,共同幫助吳文娟老人尋找親人,如有知情人,請撥打0855—8222000及時與我們聯系。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