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貴州日報消息 盛夏,記者走進黃平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聽到的是村民改變村寨面貌的感人故事,看到的是一幅幅新生活的美麗畫卷。
不久前,黔東南州在黃平縣召開全州新農村建設現場交流會。會議選在黃平,是對該縣新農村建設取得突出成績的肯定。
此前,黔東南州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組織了8個檢查組,對21個省、州級試點村進行了階段性考核,黃平縣舊州鎮寨碧村排名第一。在新農村建設中,黔東南州三級試點村都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而黃平縣更是這其中的佼佼者。
自2006年實施新農村建設以來,黃平縣立足本縣實際,抓示范、促帶動,抓重點、求突破,大力實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后實施省級試點村1個,州級試點村1個,縣級試點村4個,通過試點村的實施,積極探索農村發展的新途徑、新模式和新舉措,為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展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新農村建設關鍵在于‘新’,特別是思想觀念一定要新,發展方式一定要新。只有切實轉變固步自封、依賴觀望的舊觀念,樹立開放創新、自立自強的新觀念,增強自主發展意識、市場競爭意識,克服小富即安、小進即滿的不思進取觀念,才能讓新農村建設充滿活力,富有創造力。”黃平縣委書記吳克說。
在新農村建設中,黃平縣以樹立“五子”(強班子、樹旗子、尋路子、爭票子、亮寨子)理念,采取“五抓”(大抓宣傳培訓,狠抓村莊整治,重抓產業開發,真抓生態保護,實抓民主管理)措施,實施“五化”(農業生產現代化、農村生活城鎮化、村莊建設規范化、村級管理民主化、居住環境園林化)工程總體思路,創造性地開展生態和諧富裕新農村建設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
2006年,該縣就成立了由縣委書記任組長,30多個部門負責人為組員的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5年來,全縣試點村累計投入財政專項資金510萬元,捆綁部門投入資金3600多萬元,主要用于村莊整治、基礎設施建設、農民技術培訓、產業開發等。
同時,黃平縣還采取組建宣講團巡回演講、召開培訓會、組織農民外出參觀學習等形式,激發農民對新農村建設的熱情,充分發揮農民在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圍繞“典型引路、以點帶面、聯動共建”的思路,結合本縣旅游發展戰略地位,集中人力、財力、物力,著力打造基礎條件好、群眾積極性高的溫水塘、草蘆坪沖山組和紅梅街、寨碧河邊組、重安鎮何家寨等示范點,讓廣大農民群眾切身感到新農村建設帶來的新風貌、新氣象和新變化。
在新農村建設中,黃平縣按照現代農業發展理念,重抓農產品市場培育,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去年,該縣就有13個農產品獲國家認證,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奠定了基礎。成立了黃平農村經紀人協會,放寬經營政策,為農產品走向外地市場架起了橋梁。目前,全縣農民經紀人已發展到4580人。此外,通過大力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全縣各類農村專業合作組織已發展到58個,涌現出野生食品合作社、蔬菜合作社、馬鈴薯合作社等優秀企業,為幫助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增加經濟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
5年來,黃平縣涌現出各具特色的試點村,寨碧村的村級民主管理模式,使村民參與村級管理和公益事業建設的主動性明顯增強,推動了全村的新農村建設,令該村近5年獲得“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法制示范村”等30多項榮譽。草蘆坪村以合作社帶動產業發展模式,通過成立馬鈴薯合作社帶領農戶發展馬鈴薯,現已建成800畝的穩定基地,并不斷向周邊鄉鎮發展。溫水塘村發展鄉村旅游,集“農家樂”和“鄉村旅館”于一體的經營戶就有12家。農戶劉朝平自2008年開辦“溫泉農家樂”以來,僅餐飲一項年收入就達20多萬元,農家旅館年收入10余萬元,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如今,黃平縣新農村建設試點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試點村共建成5000畝優質米基地、1100畝魚苗繁殖基地、3000畝經果林基地等農業產業基地。實現95%的寨道硬化,40%的農戶實現了“三改”(改廁、改灶、改圈),村民人均純收入由2005年的2000元增長到2009年的3500元。建成的村級活動室、農家書屋等設施,極大的豐富了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
(熊誠)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