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海南網訪談(www.hainani.com)11月8日消息(魯言報道)近日,由新華網巴中頻道、搜狐網、海南網、華訊網、河南網、甘肅網、荊州新聞網、龍虎網、樅陽新聞網、訪談中國網、長江日報漢網、中企新傳媒、中金網、文化中國網、中國新聞導刊網、80后之窗網、揚州晚報網、中國航空旅游網 、山西科普網、黔東南信息港、一諾知客網、臺州信息網、長三角城市網、中華教育在線、三亞網、廣州時光整形美容醫院網、第一產經網、東方視窗、黔南熱線、中國國際文化產業網、福建質量新聞網、中國企業新聞網等近百家知名媒體聯合主辦的2009年中國年度詩人揭曉,經過組委會推選,入選的詩人有:伊沙、枚庸 、黃迪聲、符國芳、林蕭、林志強、鄭小瓊、安琪、趙麗華、遠觀(排名不分前后),在本年度他們的文學成績使他們成為了年度詩人。
此次評委會由百名網絡讀者、十名批評家組成。評委們經過對參選詩人作品的認真討論,以無記名投票的方式,最終選出十位2009年中國年度詩人。
伊沙
原名吳文健。男。1966年5月19日生于中國四川省成都市。1989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中文系。現居陜西省西安市,任教于西安外國語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已經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詩集《餓死詩人》《伊沙這個鬼》《野種之歌》《我終于理解了你的拒絕》《伊沙詩選》《我的英雄》《車過黃河》,長詩《唐》,詩歌專論集《十詩人批判書》(與人合著),曾獲《詩參考》“十年成就獎”暨“經典作品獎”、《山花》2000年度詩歌獎、首屆“明天額爾古納”中國詩歌雙年展“雙年詩人獎”等多種獎項。曾當選為《文友》《女友》評選的“讀者最喜愛的十佳詩人”(1993)、《世界漢語詩刊》評選的“當代十大青年詩人”(1998)、《羊城晚報》《詩歌月刊》等多家媒體評選的“中國當代十大新銳詩人”(2007)。曾應邀出席第16屆瑞典奈舍國際詩歌節、第38屆荷蘭鹿特丹國際詩歌節、第8、9、10屆亞洲詩人大會、首屆昆明“中國-北歐詩歌周”等國際交流活動。自上世紀80年代末迄今,一直活躍在中國詩壇上,引人矚目也飽受爭議,是非官方反學院的“民間寫作”的代表詩人。
枚庸
真名賀強,1987年生人,江西省作家協會會員。出生于贛南山區崇義縣,祖籍井岡腳下永新縣,1999年開始發表文章,闖蕩于網絡數載,混跡于多家文學網站,其作品文字筆調憂傷,有媒體稱其為“行走在陰郁文字里的人”,是voo文學“原創新人類”之一。江西人民廣播電臺新聞頻道曾在《虛擬文字里的黃金屋》節目對其做過報道,《贛州晚報》曾以《用文字堅持文字理想的男孩》為題作過專版報道,《南昌工程學院報》曾以《執著堅持的文學之路》為題作過專訪, 已先后在《小說月刊》《讀寫月報》《散文詩》《雜文月刊》《校園文學》《高考》《高中生》《散文月刊》《語文周報》《贛南日報》等報刊發表作品百余篇,網絡發表作品數百篇,有《永新往事》《漂泊的清風》《夢里風起花落夕陽斜》等作品被文學作品選集等多次轉載選錄,有評點、隨感收錄《全球100位名人與中學生談做人》等書系,曾多次獲得各類獎項,關于個人作品的評論和介紹曾刊于《小說評論》等報刊。2007年由遠方出版社出版個人散文集《又是一季花開時》,2008年9月曾作為江西省唯一的“關愛大使”出訪四川汶川地震災區,2009年由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個人隨筆集《流年》。
黃迪聲
男,1968年生,山東青島人。山東大學作家班畢業。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青年作家協會副秘書長,即墨市作家協會副主席。1990年以來先后在《詩刊》、《星星》、《綠風》、《詩歌月刊》、《中國詩人》、《中華散文》、《散文選刊》等發表詩歌散文作品300余篇(首)。出版的主要作品有:詩集《笛聲流遠》、《聽潮的樹》、《琴島笛聲》、《海平面》,紀實文學《情灑海疆》、《炮擊金門》(與人合著)、散文集《水樣年華》等。詩歌《旅過荒原》1996年曾獲第三屆全國“路遙青年文學獎”詩歌二等獎(一等獎空缺);詩集《聽潮的樹》獲青島市首屆“精品工程獎”和第五屆 “青島文學藝術獎”; 散文集《水樣年華》2006年獲首屆“山東省青年作家文學獎”一等獎。

符國芳
又名符伯深,筆名中華神人。男,漢族,1984年7月6日出生,海南省東方市人,2007年畢業于廣西大學。從小就喜歡文學的他特別熱衷于撰寫散文、詩歌、評論和新聞報道,先后在全國各大出版社、新聞媒體及廣播電視臺發表作品。奧運期間,他創作了《劉翔不哭》的歌詞,使他成為媒體的焦點;在陳楚生“失蹤門”事件發生后,他又以一曲《如果你什么都沒有》力挺陳楚生,受到了各大新聞媒體、廣播報刊、主流網站的跟蹤報道。他的作品熱情奔放,直抒胸臆,題材廣泛,富有哲理。有寫校園的清凈,也有抒發對青春的激情;有反應社會的黑暗,更有抒發愛國的情感。有寫友情親情,也有寫鄉情和愛情……他的作品不僅反應了不同的社會現狀,更是給人一種“讀其詩如見其人”的美好意境。無論什么人,只要細細品讀,都可以感受到其作品帶來的非凡感受和詩意。
林蕭
80后代表作家、詩人、媒體評論員,湖南永州人,作品散見《歲月》《作品》《青年文學》《小說月刊》《文學界》《詩刊》《星星詩刊》等,曾任《青少年作家》主編,寫作事跡被人民網、新華網、央視網、光明網、湖南衛視網、鳳凰網、工人日報、湖南日報、錢江晚報、華商報、成都商報等數百家媒體報道,著有詩集《紅塵之外》、長篇小說《苦夏》,現居廣東東莞。
林志強
男,廣西宜州人,詩人,2004年畢業于廣西某中專院校。在校期間,曾多次擔任校文學社編輯,校學生會干部。并多次被評為:校園工作積極分子等榮譽稱號。2003年9月南下廣東肇慶風華微碩電子公司工作,2004年由校園文學轉向打工文學創作。2005年--2006年獲微爍海特公司所舉辦首屆職工風采大賽三等獎。2005年五月至2006年四月在《隴州鄉音.情故事》雜志發表詩歌,散文數十首,浪跡珠海,深圳,肇慶。2008年,詩歌《這個五月》榮獲廣東創科科技公司所舉辦以緬懷“四川,汶川”地震征文大賽三等獎。目前主要主筆于打工文學創作。打工文學,打工者的精神家園。
鄭小瓊
女,生于1980年,四川南充人,畢業于南充衛校,在東莞打工數年,有詩文散見于《人民文學》《鐘山》《詩刊》《十月》《花城》《詩選刊》《大家》《飛天》等報刊雜志,作品入選年度最佳詩歌、年度最佳散文詩、年度散文等選本,曾獲首屆博客漢語詩歌獎、人民文學新浪潮散文獎、新語絲網絡文學獎、2006中國年度先鋒詩歌獎、華語傳媒獎年度新人提名、莊重文文學獎等獎項,曾參加第三屆全國散文詩筆會、第二十一屆青春詩會,出版詩集《兩個村莊》、《黃麻嶺》、《鄭小瓊詩選》、《暗夜》、散文集《夜晚的深度》等。
安琪
女,本名黃江嬪,1969年2月出生,福建漳州人。1988年7月漳州師范學院中文系畢業。曾當過教師、文化館員。2006年辭職。現居北京。中間代概念首倡者及代表詩人。第三條道路和第三極文學運動詩歌流派代表詩人。1995年12月獲第四屆柔剛詩歌獎。2000年4月參加詩刊社第16屆青春詩會。2004年獲首屆獨立民間詩歌編輯獎。2005年獲女子詩報等聯合評選的首屆女性詩歌獎。2006年4月獲詩刊社、中國婦女報等聯合評選的新世紀十佳青年女詩人。2006年12月獲南京現代漢詩研究計劃小組評選的詩歌貢獻獎。詩作入選《中間代詩全集》《現代中國文學精品文庫·詩歌卷》《1978——2008中國優秀詩歌》《中國新詩90年90家》《中國當代詩100首》及各種年度選本等百余種。主編有《中間代詩全集》(與遠村、黃禮孩合作,海峽文藝出版社2004年出版)、民刊《第三說》(與康城合作)。出版有詩集《奔跑的柵欄》《任性》《像杜拉斯一樣生活》《個人記憶》《輪回碑》等六種。入選韓國、以色列、美國等詩歌選本。曾參與編撰《大學語文》教材。

趙麗華
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作家。出版詩集《趙麗華詩選》《我將側身走過》《她們仨》等,曾任《詩選刊》編輯部主任,主編有《中國詩選》等。曾擔任全國文學最高獎“魯迅文學獎”、“柔剛詩歌獎”、全國“愛情詩”大獎賽及全國“探索詩”大獎賽評委等。先后在《南方周末》《中國民航》《晶報》《都市女報》等多家報刊開辟隨筆專欄。現居河北省廊坊市。個人榮獲河北省文藝振興獎,河北省作家協會獎,中國詩歌學會獎,“詩神杯”全國新詩大賽金獎等。出版個人詩專集《趙麗華詩選》《我將側身走過》, 合集《九人詩選》《中國實力女詩人六人集》等。主編《中國詩選》《中國女詩人合集》等。
遠觀
1982年生,生于河北承德寬城滿族自治縣,80代表作家、詩人、文化批評家、著名媒體策劃人。著有散文集《北方筆記》、小說與人合集《旗.80實力作家奮斗卷》、散文集《那些錯過的時光》、散文集合集《沖刺諾貝爾.80后實力散文作品》、小說集《迅速集合》、散文集《走南看北》,“遠觀訪談錄”已經聞名于網絡媒體。中短篇小說集《我的歇斯底里》即將出版。考試指南報、京華時報、河北日報、中國時報、承德晚報、承德廣播電視報等媒體報道。同時主持海南網遠觀訪談錄和訪談中國網。被譽為“八十后十大代表作家”。獲得第三條道路八年詩歌獎,首屆漢語不解詩歌獎提名。“我們”文學詩歌獎。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