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把“三保”中心任務作為第二批學習實踐活動最大的實踐、最重要的實際、最需要取得的實效,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扎實推進學習實踐活動,為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中建立科學發展新優勢提供了強大動力。
一心一意保增長 科學發展上水平
該州堅持把抓項目、強基礎、調結構、促改革、保增長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首要任務和具體實踐,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保增長,努力實現化“危”為“機”。
一是著力理清科學發展思路。通過重點抓住影響和制約“保增長”的179個突出問題,深入基層一線進行調研;圍繞“推進邊際區域合作、加快東南部特色經濟區建設”的目的,組成州委考察組分赴懷化、柳州、銅仁、黔南等地進行考察;與國家發改委宏觀院、西南交通大學、省委政策研究室等單位聯合開展“黔東南州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總體思路和戰略研究”等工作;制定出臺“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試驗區十條措施”,進一步理清了科學發展思路,提高了科學發展能力。
二是著力落實新增中央投資項目。按照“工作要做實、措施要做細、調度要見效、督查要到位”的要求,采取“超常規思維模式、超常規領導體制、超常規運作手段、超常規財力支持、超常規監督力度、超常規速度和質量”的“六個超常規”工作手段推進總投資近19億元的727個項目建設,并下發《關于嚴格執行新增中央投資項目廉政建設“十個必須、十個不準”規定的通知》,確保中央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措施落到實處。目前,竣工項目215個,完成投資4億多元。
三是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采取扣疑點、抓培訓引導,扣特點、抓模式創新,扣難點、抓合同規范,扣弱點、抓服務到位的“四扣四抓”舉措,扎實抓好“訂單農業”,切實助農增收。如榕江縣利用“兩高”過境契機,啟動建設供粵港澳蔬菜生產基地;天柱縣形成“公司+基地+農戶+市場”的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大力發展糧食產業;從江縣探索“公司+農戶+基地”之路,著力加大高粱種植力度;劍河縣引入“養殖戶+合作社”的運作模式,大力發展養殖業。截至目前,全州簽訂“訂單蔬菜”1萬畝,“訂單糧食”12.8萬畝。
四是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按照“一保二高三突破”(“一保”即保增長,“二高”即高起點、高效率,“三突破”即從發展思路上謀求突破、從營造氛圍上有所突破、從生產要素的需求供給上予以突破)要求,大力發展能源、冶金等優勢產業和實施“億元工程”,不斷加強工業園區建設、資源管理、節能減排、工業產業發展振興規劃、體制機制創新等工作,扎實推進工業走園區化、規模化、生態化、特色化、市場化發展道路,并采取“一周一協調、一月一調度、一季一督查、半年一總結”和“一廠一策”方式,加力提速全州工業化進程。
五是著力推進旅游市場化。積極抓好“一會兩節”各項籌備工作,加快推進黎平會議紀念館、肇興景區二次開發建設等重大項目實施,改進和完善西江等重點景區營運機制,參與申報“湘黔桂三省坡侗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工作,組織推薦少數民族歌舞參加世博會,不斷做大做強旅游產業。
六是著力營造優質發展環境。及時成立全州工業振興與重大工業項目協調工作領導小組及辦公室,形成齊抓共管工業經濟發展格局;建立健全銀政合作機制,與國家開發銀行貴州省分行等金融部門簽署了485億元貸款意向性合作框架協議;圍繞“轉職能、強素質、抓規范、提效益、上服務”的目標,在州政府機關74個單位開展“強基爭先、強能創優”崗位練兵活動;建立企業掛牌保護制度和四大班子領導聯系企業服務制度,努力營造企業優質發展環境。
千方百計保民生 人民群眾得實惠
該州始終把關注民生、造福于民作為學習實踐活動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千方百計采取富民、惠民、安民,暖人心、感人心、穩人心的有效措施,下大力氣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是破解就業難題,實現勞有所為。針對返鄉農民工達26.93萬人的嚴峻形勢,通過采取加強技能培訓,提供就業服務,扶持自主創業,加強崗位疏導、產業引導等措施,共幫助20.57萬人再次外出就業、2.91萬人就近就業、2607人實現創業。同時,針對畢業生就業難的問題,采取送觀念、送崗位、送平臺的“三送”舉措,積極開展以“科學發展—青春的選擇”為主題的創業就業輔導團走進大學校園活動,認真舉辦“2009年黔東南州大中專畢業生就業供需見面洽談招聘會”,與企業簽訂協議、實施“訂單培養”,有效緩解畢業生就業壓力。
二是破解住房難題,實現住有所居。按照“進度是關鍵、質量是核心、安全是保障”要求,在15個縣(市)、39個鄉(鎮)開展危房改造擴大試點工作。截至目前,已實施危改2457戶,竣工率98.3%。同時,加大財政對保障性安居工程的投入,扎實推進廉租房和經濟適用房建設工程,加強對城鄉和獨立工礦區的低收入家庭住房補貼力度。截至目前,共爭取到廉租住房補助資金2.55億元,開工建設廉租房49.61萬平方米9932套;竣工經濟適用房22.07萬平米,解決城鎮中低收入家庭2700戶8640人住房困難;共發放租賃補貼1575萬元,受惠群眾20421人。
三是破解教育難題,實現學有所教。按照林樹森省長“四個一定要”要求,深入分析和查找“兩基”迎“國檢”工作中的薄弱環節和突出問題,認真整改,努力確保“兩基”迎“國檢”工作順利通過。同時,確定23所小學作為寄宿制建設試點學校,在全省率先實施農村寄宿制小學建設工程,按照《農村中小學校舍建設標準》和“七有”(有整潔的校園、有較好的教學設施、有衛生的食堂、有干凈的生活用水、有安全的宿舍、有方便的廁所、有簡易的醫務室)要求進行建設。截至目前,共投入資金3183.5萬元,14所試點學校已完成撤、并、建工作任務,其他9所試點學校已完成主體工程,有效扎實推進了義務教育均衡發展。
四是破解看病難題,實現病有所醫。認真落實州、縣(市)配套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全州參合率達94.67%;進一步加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工作力度,全州參保率達80.3%;全面啟動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力爭今年參保率達50%,明年基本實現全覆蓋,逐步完善全州社會保障體系。同時,全州醫院系統在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利用活動載體弘揚醫護人員愛崗敬業、無私奉獻、團結拼搏的精神。如州醫院積極開展“念好‘五聲’、做好‘六一’、實現‘六化’、體現‘八點’和做到‘九知道’”活動,有效密切了醫患關系。
五是破解三農難題,實現農有所活。通過籌措資金7645萬元開展“安全農資下鄉”活動,金融部門發放支農資金近6億元,有效解決了春耕生產的資金困難等問題;采取媒體宣傳、幫助銷售等方式,有效解決了133萬公斤從江椪柑嚴重滯銷的問題;啟動建設1000公里旅游公路、1280公里通鄉油路和3000公里通村公路,完成新增中央投資10萬人的“人飲安全”工程,先后在零金融機構網點設立33個便民服務點,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夯實經濟發展基礎。
全力以赴保穩定 長治久安固根基
該州從學習實踐活動一開始就堅持“以人為本”核心,緊緊圍繞“解決突出問題”要求,積極采取多項舉措,切實把保穩定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落實在行動上,有效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
一是把信訪工作作為有效抓手。深入開展“三級二次”(“三級”即州、縣(市)、鄉(鎮)三級黨政領導干部每月1日和15日同時在本級信訪部門接待來訪群眾;“二次”即信訪部門和有關職能部門預接訪,再由領導接訪)領導接訪活動,認真落實“四定五包”(即定領導、定措施、定時間、定責任,包信息掌握、包政策落實、包思想疏導、包人員控制、包息訴罷訪)責任制,積極推行三級視頻聯動接訪,切實做到信訪工作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最大限度地減少影響科學發展的社會不和諧因素。
二是把整治活動作為重要載體。在全州政法系統深入開展“和諧司法、促進和諧”活動,全面開展清理積案工作,著力化解信訪疑難老案和涉法涉訴積案。截至目前,全州已執結2228件,結案率為98.63%,清積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同時,建立健全“四個長效防范機制”(即領導集團牢固樹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防范意識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以單位、小區等為基礎,以社區管理為框架的城鎮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防范機制;以村民組或自然村寨為基礎,以村民委員會管理為框架的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防范機制;公共復雜場所、接邊區域、重點單位等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長效防范機制),深入開展平安創建活動,下大氣力整治群眾反映強烈的社會治安突出問題,真正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三是把維護安全作為中心目標。深入開展安全生產專項整治,認真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不斷加強安全生產監管力度、安全文明工作建設、執法人員執法力度、初級民工教育四方面工作,切實把安全生產工作提上一個新的臺階。同時,積極開展送食品安全法進農田、進企業、進商場、進餐廳活動,并設立投訴信箱,受理群眾反映的食品安全問題,做到件件有處理、有反饋,積極營造了公眾關心、支持、參與食品安全的良好輿論氛圍。
四是把法制教育作為輔助手段。圍繞“鄉風文明,管理民主”為目標,大力實施村民法制教育工程,使農民群眾從積極參與新農村建設的喜悅中收獲法律知識,使之成為遵紀守法的合格公民,共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楊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