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據金黔在線消息 6月25日,走進“且蘭古都”——黃平,縣委書記吳克告訴記者,自己給自己提出了“三問黃平”。即一問黃平:為什么農民富不起來?二問黃平:為什么縣城形象樹不起來?三問黃平:為什么落實工作抓得不夠好?
俗語說,天機不可泄,而黃平“三問”,自己給自己揭短,勇氣從何而來?這是黃平縣開展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查擺出制約科學發展的突出問題,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縣域經濟,加速推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結果。
變“一問”為抓“三產”
破解“農民富不起來”難題
2008年,黃平縣農民人均純收入為2344元,而黔東南自治州農民純收入平均為2452元,鄰縣施秉為2622元,黃平處于全州16縣市中等偏下水平。在學習實踐活動中,縣委、縣政府通過深入調研、廣泛征求意見、多次召集有關部門研討等方式,就如何進一步破解“為什么黃平農民富不起來”這一問題達成共識。提出了以壯大“種草養牛、種桑養蠶、烤煙生產”三大產業為主導,多種特色產業均衡發展的農業產業發展模式。
縣委、縣政府抓機遇、抓優勢,在國家實施草地畜牧業、種草養牛等示范項目的基礎上,整合各方資金4998萬元,集中投向畜牧產業,同時進一步建立健全技術服務、市場指導、扶持補助等保障機制。2008年底,全縣發展養牛示范戶4521戶,成立養牛協會9個,牛存欄達9.5萬頭;建成100頭至1000頭以上的商品豬養殖場68個,新增年出欄20頭以上商品豬養殖戶1386戶;發展林下養雞12.6萬羽,稻田生態養魚2.1萬畝。
目前,該縣還在肉牛加工龍頭企業——牛老大旅游食品有限公司的基礎上,正積極引進中國500強企業雨潤集團公司落戶黃平,全縣畜牧業及相關配套產業步入了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近年來,縣委、縣政府進一步加快烤煙產業發展步伐,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08年,全縣有種煙戶1711戶,烤煙種植面積1.52萬畝,收購煙葉3.5萬擔,收購金額2402.4242萬元,比上年增長51.82%。今年,全縣發展1504戶種煙,規劃落實種植面積1.43萬畝。另外,投資600多萬元用于集生產、烘烤及煙葉收購功能為一體的上塘木江、谷隴大寨兩村的現代煙草農業示范工程已開工建設。
在黃平,種桑養蠶是一項傳統產業,近年來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2008年,桑園面積3000余畝,產繭75.3噸,農民直接經濟收入135萬余元,戶均增收1200余元。今年計劃桑園面積6000余畝,預計產繭110噸,農民直接經濟收入176萬余元,戶均增收1500余元。種桑養蠶業的蓬勃發展解決了農村2000多名富余勞動力的就業。全縣現有桑園面積8000多畝,種桑戶2000多戶。其中種植10畝以上的大戶50多戶。同時,積極引進廣西柳州匯利豐繭絲綢有限公司落戶黃平,已簽訂《2009年蠶繭生產收購合同》,為全縣種桑養蠶業的規模化發展注入了新動力。
今年來,共組織基層干部和農民群眾參加各類技術培訓達8.5萬余人次。加大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建設力度,成立了野洞鄉山野菜專業合作社、舊州農業合作社等一批農民專業合作組織33個。
變“二問”為抓“七建”
努力提升縣城形象
為從根本上解決縣城“臟、亂、差”的問題,提升城鎮形象上檔升位,縣委決策層從科學規劃、重點建設、狠抓管理等方面入手,著力抓好“七建”(建一個文化娛樂廣場、建一批城鎮公廁、建一座污水處理廠、建一處垃圾填埋場、建一個生豬屠宰場、建一個農貿市場、建一條河濱路),破解黃平城鎮形象樹不起來的問題,使黃平市容市貌逐步變得整潔優美,人居環境更加文明和諧。
在財政困難的情況下,黃平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對基礎設施的投入。投入820萬元對飛云大道進行美化綠化;投入320多萬元的文化路改造工程已全面完工;投入2099萬元的城市污水管網建設和1099萬元的苗里河治理工程已完成工程總量的70%;投入900萬元打造的民族文化廣場即將投入使用;投資2394.97萬元,建設日處理生活垃圾70噸、總庫容28.9萬立方米的黃平縣城生活垃圾填埋場正在緊張施工中。在原有3座的基礎上,投資70萬元,計劃7月再開工建設城區公廁3座。此外,農貿市場建設、河濱道、生豬屠宰場、背街小巷的路面硬化及城區綠化帶的升級改造、果皮箱的安裝、城區標識標線的設置等建設項目正在緊鑼密鼓地實施。
昔日的臟亂現象逐漸被整潔優美、文明和諧的新面貌所替代,群眾對城鎮形象的滿意度大幅提升。
變“三問”為抓“五風”
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
工作能否取得成效關鍵在抓落實。縣委把“為什么黃平抓落實不夠好”作為黃平學習實踐活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廣大黨員干部中引起強烈共鳴。
縣委、縣政府出臺了一系列加強干部作風建設的舉措,在抓落實上做了大量工作。針對不足,縣決策層結合實際,邊學邊改,狠抓“五風”即思想作風、學風、工作作風、領導作風、生活作風的整頓,改進政令執行力不夠強問題。目前全縣共清理體制機制不順的文件289個,其中廢止31個、修訂132個、新建66個,縣委常委會專門召開會議討論落實了《鄉鎮干部管理機制》、《整臟治亂工作長效機制》和《科學發展績效考核機制》等一系列制度。
為充分發揮“一個黨員一面旗幟”的作用,縣委積極開展“黨員示范崗”活動,分別制作了760塊胸章和桌匾,發放給示范崗黨員,為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同時認真實施好“民主評議行風”、“三力建設”等活動,切實轉變黨員干部作風。
縣長李文昌告訴記者,在開展“四聯四幫”活動中,縣里把加強黨性修養、弘揚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化為具體行動,切實打造服務型政府,深入基層開展調查,為廣大人民群眾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目前共投入資金820.56萬元,幫助基層解決突出問題125個。
為在開展學習實踐活動中更好地找準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挖掘人力資源,夯實政策研究隊伍。縣委書記吳克為擬聘的22位政策研究員頒發了聘書,行業涵蓋農林水、司法、教育、經濟金融、文化領域。
(廖朝圣)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