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農民作家肖春良
假如在大街上看到肖春良,估計沒幾個人會把他和文學聯系在一起,更別說看得出他頭上有頂“農民作家”——這頂別人給他戴上的桂冠。
他更像一個樸實的農民,匆匆進城來辦事。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即將步入花甲之年的鄉下老人,讓我們如此驚訝——近日,在貴陽漁洞峽一山莊內,一場由貴州省寫作學會組織的作品研討會專門為他而舉行,20多名專家學者對他新出版的長篇小說《女人萬歲》進行了激烈的探討。
但在這樣的榮譽背后,卻隱藏著很多鮮為人知的秘密。
深夜明燈:用筆耕耘的村支書
在
1950年出生的肖春良,16歲初中畢業,1970年應征入伍,在部隊服役14年,曾參加過唐山抗震救災,西北邊陲防御及眾多的國防工程建設,立過功,為二等傷殘軍人。轉業后回到家鄉務農,現任村支書。
也許村民們不知道的是,當夜深人靜,全村人都相繼進入夢鄉時,村子里還有一盞燈沒有熄滅——勞累了一天的肖春良回到家,處理完家務后,便伏在床頭門板搭起的“書桌”上,用筆和紙開始了他的另一種耕耘。
作為一個生活在基層的農民,他妻子因病臥床多年,還要撫養4個孩子,作為主要勞動力,家里的重擔他一人來挑;作為村支書,村里的工作花去了他大多的時間;同時由于經濟困難,家里連一張像樣的寫字用的桌子都沒有,他只有在床頭架一塊門板來寫作;他在部隊落下傷殘,視力只有0.2。這些,都讓他的寫作不得不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努力和艱辛。
20多年來,他就是在這般艱苦的生活條件下,筆耕不輟,陸續創作了長篇小說《女人萬歲》,中短篇小說集《清明》,詩歌集《在希望的田野上》,散文集《江古,母親》、《往事悠悠》等。
這些總計達100多萬字的文學作品,就是這樣出來的。
女人萬歲:一個并不過時的命題
在《女人萬歲》的這部小說的前面,肖春良寫下了這樣一句話:“謹以拙作獻給普天下的姐妹們!”
小說通過金娣、銀娣、來娣三姐妹的不同命運,反映了殘存于農村的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給婦女帶來的傷害,以及婦女在自立自強中與命運的抗爭。
研討會上,專家學者重點評價了肖春良新近出版的長篇小說《女人萬歲》。與會者充分肯定了肖春良立足農村,關注農民,執著于文學創作的精神。并認為,這部長篇小說的語言樸實,感情細膩,故事情節中,融入了生動真實的民族風情和民俗文化,指出了作品對民俗文化傳承將可起到的作用,同時,也有專家認為,作為一部文學作品,《女人萬歲》的主題比較陳舊,缺少創新,甚至認為其所表達的主題與時代脫節。
對此,肖春良卻堅持著自己的立場。
通過他的介紹了解到,這部作品實際上1987年就開始創作,但寫了6章后,他就難以繼續寫下去,因為他感覺到自己剛剛從部隊回來,對農村生活了解不深入,遂停筆。后來用了整整10年時間來親身體驗,從而受到更深層次的啟發,于1998年重新動筆,2000年基本完成,出版是在2008年4月。
從時間上來看,小說的出版距離他創作的年代已有至少10年之久,這10年之間,人們的觀念是否發生巨大變化導致作品和現實脫節了呢?記者就此問題與肖春良進行了深入的交流,他說,其實在目前農村,人們重男輕女的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地存在著。
他本就是農村的一分子,作為“在場者”,他對此更有發言權。
文學:一種簡單的快樂
談到為什么會走上文學之路?肖春良的說法是,在部隊負傷后,他為了尋找一種精神的寄托而迷念上文學。
可以想像,當時文字對于他就是療傷的良藥。此后寫作成為一種習慣,延續到他的一生中,就算后來轉業回鄉務農,文字亦成了他認識生活和表達生活的最好方式。
和其他一些所謂的“農民作家”不一樣,那些作家因為寫作農村題材、或在農村生活過,后來因為寫作改變了處境,生活轉移到了城市。他們因農村而得益,后來離開了農村。而肖春良無論在創作上走了多遠,他的人和思想依然深深地依附在土地上——這塊養活他并成為他寫作資源的土地上。
他的主業是搞農業生產,與此同時作為村支書,他還得帶著村民一起致富。就在來參加研討會的前不久,經過他的奔走努力,黔東南州“現代農業示范園”在他們村里試點,這對于他來說,是一件同樣重要和讓人欣慰的作品。
在貴州寫作學會800多名會員中,如今還生活在農村的就只有他一個。以至于在每一次介紹肖春良時,寫作學會有關人士都特別強調“這是一個真正的農民作家”。
對于其他作家來說,寫作是為了出作品,目的很明顯;而對于肖春良來說,寫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正如他和記者聊天時所說:“我沒有其他愛好,麻將棋牌都不喜歡,在別人玩的時候,我以寫作來消遣!北M管之后他的作品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影響,但那并非他寫作時所考慮的。
盡管這種被他說得輕描淡寫的“消遣”,實際上也給他的貧困的生活加重了砝碼,但他對生活的思考由此得到了釋放,精神上得到了愉悅。在與肖春良的接觸中,記者可以感受到,他身上那種隨時可以看到的一個農民簡單的快樂。
正因為這種樸素的初衷,才使得他的寫作比別人更“真實”。
對于他的寫作特別是《女人萬歲》來說,假如要找一個形而上的說法的話,那就是肖春良一點小小的奢望:希望作品的出版,能讓人們尊重女性并使女性的地位能得到徹底改變,能讓當地的民俗文化被更多人所知,從而推動地域文化的發展。

艱辛出版路:農民作家的疼痛
《女人萬歲》創作完成后,出版卻成了一個讓他頭痛的問題。
在出版逐步市場化的年代,雖然他有“農民作家”這么一個頭銜,但要想出一本書并不是那么容易。
2005年,肖春良去魯迅文學院學習時,曾將書稿帶到北京,準備聯系出版,但由于經濟問題,不得不暫時擱淺;貋砗,外地一位私企老板聽說他的事后,托人找到他,信誓旦旦地表示,將無償的贊助他出書。但不知道為什么沒到一個月,對方卻婉言將他拒之門外。
后來,前去江古考察的貴州大學教授黃俊杰和作家莊稼“發現”了肖春良,之后引薦給貴州寫作學會會長袁昌文。此后,三人開始為《女人萬歲》的出版而奔走。
出版的事情終于有了眉目,但是他本人還得承擔幾千元的費用。于是,仍因為資金問題,他不得不將原本40多萬字的作品大量壓縮。
說到自己出資出版這本書,肖春良說,之前因為經濟上的壓力,盡管一直想把自己多年的心血展示給讀者,但巨大的困難擺在了他的前面。后來隨著三個大的子女相繼參加了工作,經濟壓力小了些,加上貴州寫作學會的幫助,才得以讓這本書能與讀者見面。
夢想與現實:農民作家啟示錄
創作不易,出版艱難。這或許是很多作家都面對的一種普遍的尷尬,只不過在肖春良身上體現得更淋漓盡致一些。
就算出版了,由于是自費出版,沒有稿費版稅一說,而以這區區1000冊的印數,又能給他帶來多少經濟上的回報?何況,能賣出多少本,還是一個問題。
文學是一個夢想,但現實卻為它插上了沉重的翅膀。
寫作并不能改變他的處境,沒有給他帶來俗世的利益,相反,他卻為此付出了很多。
這次研討會,盡管協作學會為他張羅了一切,但自己的往返路費依然讓他有那么一點心疼。開完這次研討會后,他第二天又得及時趕回他的村子去,家里有很多農活因為這兩天而耽擱,他必須盡快補上,村里的工作也在等著他。
在當下,一個農民作家的存在以及堅持,到底意味著什么?他不為名不為利,只為內心的需要,或許這種原初的寫作精神,以及他在艱苦環境下的創作毅力,更值得我們玩味。
以至于貴州寫作學會會長袁昌文在研討會上,最后作總結發言時,只說了兩句話:“我們從肖春良身上看到了什么,我們應該從肖春良身上學習什么?”
這簡簡單單的兩句話,給身處優越環境的城市作家們留下深深的思考?(田峰 攝影報道)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