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熱線:0855-8222000
“移”出來的幸福生活
——三板溪電站庫區外遷移民的調查
陽春3月,在三板溪電站庫區錦屏縣外遷移民新村的山水間,撲面而來的是陣陣春意:別具特色的蔬菜集中連片,亭亭玉立的果樹長滿丘崗,整齊林立的欄舍羊肥牛壯,活潑歡愉的鴨鵝碧波嬉水,干凈整潔的農家小院張燈結彩,所到之處,歡聲笑語不絕于耳……無不讓人感到一股充滿勃勃生機的新農村氣息。
2006年1月7日,國家“十五”重點建設項目三板溪水電站工程順利下閘蓄水。淹沒區共涉及錦屏縣河口、平略、固本、啟蒙、平秋、彥洞6個鄉鎮35個村125個村民小組1328戶7114人,凡外遷出本鄉鎮的移民到其他鄉鎮實行有土安置的,除享受國家審定的正常補償外,每人再另外補助安置費2000元。同時,要求農業生產條件較好的鄉鎮積極提供良田肥土做好庫區移民的接收工作,把最好的土地調給移民,把最好的房屋售給移民,把最好的服務留給移民。不僅如此,縣里還就移民外遷子女入學、移民就業、戶口遷移、宅基地辦證等出臺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及規定。由此,錦屏縣三江、敦寨、銅鼓、新化等小城鎮建設發展快,生產生活條件好的鄉鎮也義不容辭地承擔起了庫區移民的安置任務;對移民頗有吸引力的黎平、劍河新縣城等縣也成為移民選擇的搬遷安置地。
如今,當人們走進三板溪庫區移民外遷安置區,一棟棟布局合理、美觀漂亮的小樓排列有序,水、電、路設施完善,路邊新栽的白楊、果樹把新區裝點得生機盎然,移民的生產生活發生喜人的變化,日子一天比一天紅火。
從錦屏縣城出發,50分鐘的車程便到達敦寨鎮。進入敦寨,拔地而起的70幢鋼筋混凝土全框架結構移民安置新房首先映入眼球,房子門前月季、梧桐交相輝映。筆者看到,這里移民的日子已經“陽光燦爛”。4年前,70戶庫區移民搬到敦寨鎮待開發的第二期小城鎮建設區域內,使原來荒寂的區域一下子變成了一個繁忙的鬧市,門前的馬路變成了中心街道,過往車輛一片喧鬧。聽著“嘟嘟嘟”的喇叭響,從啟蒙鎮八里村搬遷到敦寨的楊光林越發高興。他家4層磚混小樓的最底層開辦了一個糧油加工廠。他說,國家建大壩,百姓沾了光,他家開的糧油加工廠,每天能掙200余元,“一家人坐在屋里只要搞好加工都夠吃了!”與此同時,沿街不少移民也紛紛開起了酒店、旅社和百貨店。從庫區河口中寨村搬遷到敦寨集鎮的移民戶周禮杰,利用敦寨交通便利的優勢,投入2萬元補償資金開了一家百貨商店,緊接著又投入18萬元資金買了一輛中巴車跑客運,平均每月收入4500多元,加上商店每年近萬元的收入,周禮杰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小康人家。周禮杰說,“我們原住在河口中寨村時土豆豐收了,可村民們的收入卻沒有增加,主要是交通不便!邚澃藥X一面坡’,不通公路,進出就靠門前一條河,到河邊每天才一班船。一袋土豆從坡頂背下碼頭,經常賣不出去,只好又背回去。現在公路就在門前,坐汽車50分鐘就到了縣城。交通改善了,以前出苦力掙飯吃,現在只要肯動腦筋就奔小康了!
在城關鎮郊區潘寨村的移民安置中,移民工作的特色在于讓移民“粗糧變細糧,草房變平房,土墻變磚墻”,讓移民從貧窮的大山溝里走向繁華熱鬧的縣城郊區,潘寨村兩委和移民部門根據移民各自情況,結合移民自身的意愿,通過土地置換的形式,對絕大多數移民進行有土安置,讓主要以土地為生的移民離鄉不離土,解除移民的后顧之憂。對一些既不愿意離開土地又想嘗試經營的移民,使他們做到種糧和從事二、三產業兩不誤,對于有經營能力的移民,讓他們丟掉“泥飯碗”,專心從事自己選擇的職業。原河口鄉文斗河邊村移民李仁山所得淹沒補償近30萬元,2003年6月,他用移民補償資金和多年的積蓄投入資金30萬元建起了1000余平方米6間四層磚混結構住宅樓,2004年8月他又投入資金12余萬元辦起了黔東南州唯獨一家造船廠,現在造船廠年純收入達10萬元以上。
走進新化鄉移民新區,漂亮的建筑群便展現在眼前,新區內,綠地、庭院、樹影、花香營造了一個優雅而寧靜的環境,新化人都知道,是三板溪電站的建設才會有這些嶄新漂亮的樓房。
從移民口中了解到,新化鄉移民新區77戶移民90%開發了油茶、柑橘,100%農戶有大小不等的種養殖項目,初步形成了以油茶、水果為主的林果業,以牲畜和養魚為主的畜牧水產業,以大棚蔬菜為主的支柱產業,使移民有了穩定且較高的收入來源。河口鄉格翁村搬遷到新化鄉移民新區的匡敬忠用所得移民補償資金17萬元辦起了大米加工廠,還買了一輛拖拉機專用于農田耕作,今年地里的活早已安排好了,6.5畝稻田耕種了油菜,7畝旱地已全部種上了大棚蔬菜,8畝果園已發包給別人管理,還喂養了6頭豬,2頭牛,預計今年收入4萬元以上。
如今,三板溪電站庫區外遷移民年人均收入達3000元以上。95%的添置了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等;85%以上的用上了手機和摩托車,30%的開辦了工廠、商店、飼養場、飯店等,有的殷實家庭還買了客車、貨車或小汽車。
(龍濤)
凡本網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的所有作品,均為黔東南信息港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黔東南信息港”。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凡本網注明“來源:XXX(非黔東南信息港)”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