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溪鎮將全力打造“文化大鎮”
青溪鎮地處兩省四縣六鄉鎮的結合部,東與湖南晃縣、本省玉屏縣相連,南與三穗縣為鄰,西與本縣蕉溪鎮接壤,北與岑鞏縣毗鄰,湘黔鐵路、株六復線、320國道、306省道(二級公路)、G60高速公路和在建的長昆高速鐵路及舞陽河貫穿全境, 距縣城43公里,距湖南懷化市145公里, 距州府凱里市124公里,距省府貴陽市312公里,區位優越,交通優勢明顯, 是滇、川、渝、黔連接湖廣的紐帶。自古以來素有“黔東大門”“ 滇黔鎖鑰”之稱。
青溪歷史悠久,公元前316年,青溪屬秦惠文王所設置的黔中郡(后改為武陵郡);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青溪屬于楚國地區;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設“青浪衛”。清雍正五年(1727年)置縣。民國三十一年(1941年)撤縣置區。1949年11月8日,青溪解放,成立青溪區人民政府,1992年撤區建鎮。這里是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發源地,洋務運動開展后,清政府于1885年至1890年,在青溪創辦了中國第一家官商合辦的近代民族鋼鐵企業——青溪鐵廠,比著名的漢陽鐵廠還早3年。青溪鐵廠生產的“天字一號”鋼錠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
青溪風光秀麗,境內名勝古跡眾多。不但有“東山夕照、南屏花放、西灘晴響、北障瑞云、雨灑金橋、竹坪煙雨、澄潭映月、冷水三潮”古八大景觀,而且還有文筆塔、古城垣、高碼頭、萬壽宮、城隍廟、東山寺、白云寺及兩湖會館和江西等八大會館。文筆塔、萬壽宮、古城墻、高碼頭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兩百多年的建縣歷史,形成了青溪多姿多彩的文化藝術和民俗風情。非物質文化資源很多,有青溪花燈、青溪儺戲、侗族古歌、情歌、山歌、酒歌、嫁歌、孝歌、民間故事和民族習俗等;青溪是中國東南“花燈之鄉” ,主要有“雪花飄”、“五更調”、“賀調”、“采花調”、“梳妝調”等20多個花燈曲調和 “十打”、“補缸”、“比古調” “南山打筍”等10多首花燈曲目。
新中國成立后,青溪鎮歷屆黨委政府領導帶領全鎮各族人民,團結拼搏,真實干,獲得了一個又一個殊榮。2000年被州列為第一批經濟強鎮和省級綜合改革鎮。2002年被評為第六批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鄉鎮”。2004年被國家六部委列為1887個“全國重點鎮”之一,被建設廳列為全省32個重點鎮之一。2005年被建設部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范鎮”。2007年被省建設廳評為省重點小城鎮建設量化考核“先進單位”。2008年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2010年11月被省環保廳命名“第一批省級生態鄉鎮”。2011年10月,被省文化廳命名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國發[2012]2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促進貴州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若干意見》出臺后,青溪鎮黨委政府認真組織學習,深刻領會精神,緊緊抓住國發[2012]2號文件提出的“大力發展文化和旅游產業”機遇,利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和“天字一號”品牌,全力打造“文化大鎮”。主要從做以下兩件事。
一是利用“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牌子,精心培育花燈藝術文化,恢復“青溪花燈劇團”,結合“青運會”,辦好青溪花燈藝術節。
二是修復青溪鐵廠遺址、煉鐵高爐一座和萬壽宮,新建青溪鐵廠博物館。
為打造好“文化大鎮”青溪鎮著力采取了以下措施:
1、積極規劃,編制好實施方案。在二級公路旁青溪鐵廠遺址處,規劃60畝,新建青溪鐵廠博物館。在城鎮集中區域,規劃10畝,新建青溪花燈劇院。同時,編制好實施方案,盡快組織實施。
2、成立機構,加強領導。成立以鎮黨委書記黃建強為組長,鎮人大主席李水林、鎮長歐丹、黨委副書記陳開樂、副鎮長嚴蕓蕓為副組長,其他黨政班子成員和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加強領導。
3、落實經費,加大宣傳。為打造“文化大鎮”,鎮政府列出專款1.5萬元在《黔東南日報》刊登專版,請專人進行規劃設計;利用電子視頻,滾動宣傳,大力營造打造“文化大鎮”聲勢。(吳再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