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皋鄉農村黨員干部創先爭優、樹立典型(圖)

王興武在操紙

文朝世在查看茶苗長勢

余成林和他的雞群

莫通兵和他的魚塘
本港訊 (韋文杰 攝影報道)近年來,丹寨縣遠程教育積極利用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和服務科學發展觀活動之機,以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切入點,在全面提高村干部素質基礎上,著力提高村干部新農村建設的服務群眾、善于發現問題和化解矛盾、帶領群眾致富、實施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能力,通過創先爭優、樹立典型培育示范活動, 以產業富民為平臺,使支部快速聯動,創新發展,涌現出了一批致富領頭人。他們在爭先創優活動中,以身作則,大膽嘗試,起到了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近日,記者在南皋鄉看到了不少可喜的事例:
王興武:作為黨員,我應該在致富路上起帶頭作用
南皋鄉石橋村黨員王興武是古法造紙傳承人,他不僅完整地傳承和發揚了祖先的造紙技藝,還建立了“丹寨縣黔山古法造紙專業合作社”,吸收了本村28戶進入合作社,給村里解決了60余人的就業崗位。通過了解,這60個工人中,月最低工資可拿1500元,最高可達5000元。他們都認為在這里比外出打工強多了。近年來,王興武通過石橋小學利用遠程教育網絡發布產品銷售信息,實現了產供銷一條龍產業,年收入296萬元,光他自己年收入就達40~50萬元。采訪他時,他說:作為黨員,我應該在致富路上起帶頭作用。
文朝世:我們是邊遠而貧窮的村寨,但我們有土地資源。
南皋鄉烏皋村是個比較偏僻而落后的村,全村126戶,536人,轄三個自然寨;有18個黨員,2個預備黨員,4個積極分子。作為支部書記的文朝世,通過利用遠程教育網絡教育得到了啟發,于是引導農村黨員改變“等、靠、要”的思想,積極投身農村經濟建設的主戰場,憑借本村山多的資源優勢,搭借縣里的產業富民工程,帶頭發展茶葉產業。2009年,他帶領本村楊明軍、顧永勝一起合伙投資215萬元建起了450畝的茶葉基地。受其影響,該 村群眾還種植了500畝的金銀花。同時,在種植茶葉和金銀花中,從種植到管理,都給本村提供了不少的就業機會。從而,真正成為黨員帶動產業的發展,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切實發揮共產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
他告訴我們說:我們黨員要更好地起到帶動作用…今年還準備增加150畝的茶葉種植面積,當好群眾的領頭人。
余成林:群眾要靠提高認識,只要認識到了就不想去打工了。
余成林是南皋鄉南皋村黨員。去年,他從遠程教育網得到了金銀花種植的信息后,原打算買車的他立即斷了開車的念頭,到遠程辦拿了有關金銀花種植的不少光碟和資料,自己一邊學習一邊種植,一下子就種了20畝。由于他刻苦鉆研,很快就掌握了種植要領。也許是天道酬勤吧,余成林種植的金銀花長勢出奇地好,一年的苗木就相當于本縣同行三年的效果。第一年就收花2685斤,以每斤6元的價格銷售,收入16000元。
我們采訪他時,他的種植面積已經達到近50畝,并且自己能夠培育種苗了。我們還看到了他所養的100多只雞在金銀花樹下歡快地追逐。用他的話說,這是他的小立體農業,既可以殺蟲,又可以追肥,不僅節約農藥、肥料成本,而且還增加雞的銷售收入。
余成林是這樣認為的:群眾需要轉變思想觀念,掌握致富技能,找準致富門路,獲取致富信息。他說:群眾要靠提高認識,只要認識到了就不想去打工了…作為共產黨員,我要做好這個表率。
莫通兵:7口魚塘年收20多萬
莫通兵,南皋鄉償卡村黨員。多年在外打工,得出了一個體會,就是打工只能糊口,沒意思。于是,2008年回家來自己建起了7口魚塘,養起了青魚。同時,又在魚塘傍邊建起了農家樂。
據了解,他的7口塘每口可養殖青1000斤,每斤魚可賣30元以上,每年可收入20多萬元;農家樂飲食年可收入10多萬元。
現在他全家人都不用外出打工了,就7口魚塘和農家樂已經解決了一家人的就業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