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平雙江鄉咬定生態文明建設不放松
本港訊 (黃沙)21世紀是一個倡導生態文明建設的新的世紀,作為一個自覺維護和世代傳承生態文化的民族鄉村,黎平縣雙江鄉機緣巧合,適時地把昨天、明天交匯在今天。歷史,以最恰當的方式,把建設和發展生態文明的契機賜給了雙江。
雙江鄉位于黎平縣西南,距縣城62公里,總面積262平方公里。共居住著侗、苗、壯、瑤四個民族,其中侗族占85%以上。
雙江境內山脈縱橫,青山如黛,古木森森,森林覆蓋率達60%。自古以來,雙江的幾個少數民族都把樹木視為神明,輕易間不會隨便砍伐樹木,即便是要采伐樹木,也要焚香禱告。
近些年來,雙江通過天然保護林和退耕還林,山更青水更綠了。雙江還充分利用亞熱帶溫濕氣候充沛的降水量,大力發展無公害低糖蜜桔,椪柑、沙田柚、板栗、核桃等生態果品。目前,蜜桔已發展到1450畝、年產380噸;椪柑900畝,年產300噸。此外還建立了10萬畝楠竹筍、竹兩用基地。并充分利用6000畝豐富的登界草場大力發展畜牧業。
由于綠色植被豐茂,位于珠江上游都柳江之源的雙江河水質非常清澄,水美魚肥,是最理想的垂釣勝地,也是“魚所欲者”想往的地方。到雙江,不美食一頓河魚將是永遠的遺憾。又因為雙江的地形地貌呈梯級分布,所以江流落差極大,極具資源開發優勢。已建成的呂孖電站是黎平最大的電站,庫區容量2345萬立方米,庫區面積840平方千米。“高峽出平湖”,呂孖電站庫區婉如一塊綠寶石,鑲嵌在大山深處。不管是開辟成為旅游區,還是發展成水上體育競技場,庫區都具有彌足珍貴的開發價值。
有青山綠水,就擁有了最適合人居的生態環境。生態文明指的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指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雙江鄉的侗人也和其他地區的侗族一樣,村落都依山傍水而建,散落在綠水青山之中的侗寨,呈棕灰色或黑色,在生命綠色的映襯下,更加顯得端莊安詳,由此構成了人與自然和諧依存的生態鏈。雙江大寨在歷史上是一個重要的水陸碼頭,貴重的木材、藥材和山里的奇珍異品從這里順流直下,直接流入兩廣和珠三角地區,而東南沿海地區的商品又逆流而上,由雙江碼頭擴散到周邊苗、侗村落。歷史上的雙江是比較富庶的。
雙江的侗族摔跤發源地之一的四寨,侗族干欄式木樓鱗次櫛比,四座鼓樓分別佇立于小河兩岸的寨子中。四寨的鼓樓僅僅只比中國最美的鄉村古鎮肇興少了一座鼓樓,但仍然不失為侗族鼓樓群的另一道亮麗的風景。四寨的風雨橋美輪美奐,全長約200多米,四寨辦侗族摔跤節的后,就在風雨橋上擺下200多米長的侗族長桌飯,近千人分坐兩邊就餐,場景蔚為壯觀,氣勢十分牛逼,這很可能就是世界上最長的宴席了。風雨橋的兩端,是遮天蔽日的古榕樹,古榕樹零星地點綴著雙江河沿岸,這些亞熱帶強大的生命樹讓雙江顯得更加具有生氣。夏日在古榕樹下納涼的侗民,仍然堅持以稻耕農業為主,種植包谷、油菜、紅薯為輔,因此,雙江完好無損地保存了原生態農耕文化。2005年,雙江鄉成為中國原生態稻作民俗文化科學研究基地。擁有良好的自然環境、居住環境和閑適的生活環境,也就產生了民主的社會生活體系和原生態的民族文化。千百年來,雙江侗寨的重大事務均由款組織和寨老會集體協商和決策,議事一般都在鼓樓內的火塘邊舉行。鼓樓同時也是侗族的文化樞紐。侗族是個多才多藝的、能歌善舞的民族,雙江侗族和所有的侗族同胞一樣,都尊崇“飯養身,歌養心”的人生哲學,他們在勞動生活之中創造和傳承了侗族大歌,侗族琵琶歌、牛腿琴歌、流水歌、酒歌、踩堂歌等格調平和、內在含蓄、旋律熱情奔放、和音協調高雅的歌曲。雙江鄉黃岡村就是“男聲侗族大歌”的發源地。
雙江還在勞動生活之中產生了豐富多彩的節慶活動,較為隆重的有黃岡正月初七“抬官人’’節;坑洞、高構二月十五摔跤節;宰高、四寨三月十五摔跤節;黃岡六月十五喊天節;平天、坑洞、高構甲戌節等節日。2004年,雙江鄉被國家體育總局評為全國億萬農民健身先進鄉鎮。
現在,廈蓉高速公路、貴廣快速鐵路都經過雙江,給雙江帶來了生態文明發展的契機,如今的雙江,由待字閨中無人識變成了敞開的門戶,雙江生態文明將設的前景更加廣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