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歲經理每天應酬 喝出胃癌一心只想等死(圖)

商報圖形 王若靜 制
重慶商報訊 37歲的唐杰一向身體倍兒棒,上月突然腹痛后,他認為“頂得住”,工作、應酬照樣不誤。最近,當他拿到大坪醫院醫生開出的“胃癌”診斷證明時,這個一米八的高大漢子萬念俱灰,并拒絕手術等治療。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委會日前在廈門召開以“倡導術后標準治療,悉心呵護患者生命”為主題的會議,權威胃癌專家們紛紛表示胃癌發病已經開始出現年輕化趨勢,上班族應養成良好生活習慣。
腹痛一個月一查是胃癌
“怎么會變成這個樣子?平時連感冒都很少得!”當唐杰的妻子黃麗說起丈夫患胃癌時,還是一臉的茫然。唐杰是永川某酒樓經理,每天都必須應酬很多不同的客戶,遇到熟悉的客戶還必須陪著喝幾杯,經常一晚上要轉好幾臺,酒不離嘴。黃麗說,以前老公也偶爾說胃疼,但干這行的幾乎都有胃病,通常去醫院開幾顆藥吃了也就好了。一個多月前,唐杰上腹部開始持續疼痛,常吃的那幾種胃藥也不管用。黃麗幾次催促老公去醫院看病,但唐杰都以工作太忙為由推了。一周前,唐杰開始出現明顯腹脹、嘔吐等現象,這才趕緊到大坪醫院檢查。沒想到診斷結果讓他大吃一驚:胃癌!
醫生告訴他,其患胃癌與他平時常喝酒、作息不規律有很大關系,通過手術切除部分胃,再進一步化療,還是能提高生存率。但唐杰拒絕了醫生的建議,“算了,這個病本來就是絕癥。再手術,再化療,我可能還要死得快一些!”原本開朗的唐杰萬念俱灰,一心只想回家等死。
胃癌開始盯上“白領”
市疾控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0年我市腫瘤發病率為204.80/10萬,總體呈上升趨勢。我市發病前六位的癌癥依次為肺癌、食道癌、肝癌、胃癌、直腸癌和乳腺癌,其中胃癌發病率為30/10萬。而我國每年新發胃癌病例超過40萬,其發病率在全身惡性腫瘤中居第二位。
“唐杰的這種反應是很正常的。”中華醫學會重慶消化疾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大坪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陳東風告訴記者,以往胃癌的高發人群都在50歲以上,但隨著生活節奏的加快和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如今它也開始“盯”上年輕白領了,這點尤其需要警惕。
年輕人忽略小病釀胃癌
陳東風告訴記者,雖然唐杰自己認為患上胃癌很突然,其實肯定其之前出現癌癥病變已經很長時間了,只是他自己忽略了而已,這也是許多年輕白領患胃癌的重要原因之一。一個疾病最終發展成癌癥,一般來說需要經過十幾、二十年的不斷演變。例如,胃癌一般都是先從各種胃病開始的,包括胃炎、胃潰瘍、胃息肉等;再加上如今社會節奏的加快,上班族承受的壓力日漸增大,生活、飲食都極度不規律,這些都加劇了胃功能的紊亂,長期熬夜也會讓抵抗力下降。另外,年輕人交感神經特別容易興奮,這也容易把生病的一些感覺抑制住,等到癥狀都比較明顯了,如出現了劇烈疼痛、腹水、嘔吐等,一般來說都已經是胃癌晚期了。
北京腫瘤醫院消化內科主任醫師沈琳在大會上也表示,我國胃癌早期癥狀不明顯,確診為I期的僅占10%左右,近4成的患者都屬于晚期。“我每周都能收到20歲左右的胃癌患者,太可惜了!”沈琳教授嘆息道。
胃癌患者應規范治療
沈琳告訴記者,手術是早期胃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但術后的輔助治療對確保手術效果、提高患者生存率卻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許多患者害怕手術、害怕化療,這樣的心態是不正確的。只要規范手術及術后輔助化療,可以降低胃癌44%的復發風險,且74%的胃癌患者可獲得三年無病生存。但是輔助化療必須按照標準進行,該不該化療,怎樣化療,這些都需要根據病情來具體制定方案。因此,中國抗癌協會胃癌專業委員會發出倡議,希望國內各專業醫生一定要為患者實行個體化和規范化治療。
記者也了解到,經過醫生和家人的勸說,唐杰最終同意繼續接受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