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工20年發表60余篇作品并多次獲獎(圖)

劉學兵在簡陋的宿舍中堅持創作。
新浪網訊 江北區大石壩一家風機廠宿舍,住著一個巴南木洞鎮來主城打工的車工。他叫劉學兵,今年41歲。
這個打工仔,從事寫作已20多年,被稱為“農民工小說家”。在巴南區文化館介紹下,劉學兵還加入了重慶作協。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走進他家,劉學兵正趴在褪色茶幾上整理自己最新創作的短篇小說《回家》。談及夢想,他說:“我想進入中國作協,出版自己所有作品。”
隨身揣紙筆
靈感來了就寫
家人看來,劉學兵是個怪娃娃。“不愛在山野田間嬉耍,然而對別人看完就丟的小人書,我要翻來覆去研究幾十遍。”劉學兵回憶。
到了讀書年齡,劉學兵對閑書的癡迷有增無減。農村孩子放學后得幫家里做農活,劉學兵就趁夜里父母睡著后看書,“點亮油燈,然后用厚實的簸箕擋住光亮,在燈下偷偷看書。”
初中畢業后,由于家庭原因,劉學兵輟學了。“每天除了做農活,就是埋頭創作。”劉學兵享受著這樣的狀態,父親卻怪他不務正業。“咱是農民,你也沒讀過什么書,寫啥小說嘛?”對父親的責怪,劉學兵不頂撞,卻并不遵從。
每天,劉學兵都在構思故事。他隨身揣一支筆,一張紙,不管在田坎還是水井邊,靈感來了便隨時記錄。一次,他出門挑水路上突然有了靈感,便蹲在路邊開寫,寫完后興沖沖跑回家,才發現水桶忘了提。
1991年,他創作的短篇小說《解凍》被重慶農村報刊載。拿著報社寄來的18元稿費,劉學兵第一件事便是走進書店,買下盼望已久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為安靜寫作
打工不住宿舍
2002年,劉學兵到主城打工,在彈子石當起油漆工學徒。幾百元錢的工資要養老婆孩子,盡管如此,他還是給自己每月留了80元私房錢。
“我不住集體宿舍,因為需要安靜的環境寫作。”劉學兵說,他用80元錢在工廠附近租下一間破舊小屋。每逢休閑,廠里工人便打麻將或相約出去吃飯、喝酒,他便把自己關在小屋,繼續創作。
2008年,劉學兵僅能從廠里領到生活費,家里快揭不開鍋。這時,一個朋友還了劉學兵1500元借款。“我馬上意識到,用電腦寫作已是必然趨勢。”劉學兵說,他用這1500元錢買了一臺二手電腦。
政府幫出小說集
父親笑了
去年,巴南區政府組織文學藝術界聯合會整理劉學兵90年代至今創作的優秀短篇小說,編印成小說集《錢是怎么來的》。拿到自己的小說集后,他十分開心,立即送了上百冊回巴南木洞鎮老家。
一直對自己寫作不感冒的父親開心極了,見人就送一冊兒子的作品。幾天后,劉學兵回家發現,所有的小說集全被送了個精光。“還是給我自己留幾本噻!”劉學兵弄得哭笑不得,心里卻喜滋滋的。
聽說劉學兵出了書,他現在所在的江北大石壩風機廠的老板也常給人炫耀:“咱廠里的車工是市作協的作家,你看牛不牛。”
20年發表60余篇作品
看看達人事跡
劉學兵說,20多年來,他寫作了近百萬字的文章。1991年發表第一篇小說《解凍》起,他陸續在《重慶農村報》、《四川農民日報》、《柳州日報》發表了60余篇作品。
小小說《錢是怎么來的》獲得《四川日報》第十屆副刊文學獎、小小說《兒子》獲首屆“愛我中華杯”經濟文化大賽文學類三等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