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魯兩縣多名女青年遇刺案被網絡傳言放大變形
據法制日報 短時間內連續發生的女青年被刺傷案,經過網絡論壇、聊天室的傳播,變成“變態狂魔專刺穿紅衣女青年”、“已發案17起,3人死亡”等“案情爆料”在社會上傳播,一度引發地處冀、魯交界處的館陶、冠縣當地群眾恐慌。
雖然此案在短短10天時間內偵破,警方也已澄清此前網絡的種種傳言均屬不實,但謠言再次跑贏真相,卻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反思。
半月內連發7起刺傷女青年案
3月15日20時40分,河北省館陶縣16歲少女武某剛剛走到館縣城北環路金鳳禽蛋農貿批發市場南門處,突然,一輛摩托車從她身旁一掠而過,就在摩托車駛過的一剎那,武某感到后背一陣刺痛,驚懼間,鮮血已從后背流淌下來。
武某此時并不知道,自己只是在當地引起震動的這起系列持刀傷人案件的受害人之一。
3月16日16時許,館陶縣21歲女青年崔某下班騎電動車回家途中,行至106國道舊線與高速路交匯橋上時,被一騎黑色摩托車男子刺傷后背。
3月16日18時許,館陶縣21歲女青年李某由妹妹騎電動車帶著從縣城回家,走到該縣車疃村村南時,被一騎黑色摩托車男子刺傷后背。
3月28日15時30分左右,大名縣24歲女青年何某在館陶縣被一騎紅色摩托車男子刺傷后背。
3月28日16時30分左右,山東省冠縣21歲女青年焦某在緊鄰館陶縣的冠縣被一騎紅色摩托車男子扎傷后背。
3月28日17時許,山東省冠縣20歲女青年焦某在冠縣東古城鎮被一騎紅色摩托車男子扎傷后背。
3月28日20時30分,館陶縣24歲女青年殷某在館陶縣城被一騎紅色摩托車男子刺傷后背。
傷害案被網絡傳言放大“變形”
不到半個月的時間內連發多起針對女青年的持刀傷害案件,引起冀、魯交界的館陶、冠縣等地群眾極大的不安和關注。而與此同時,一些網絡傳言開始盛傳。
3月22日15時2分有網帖稱:聽說晚上街上都捅了9個人了,還有死的。女的晚上就別出來了。
3月23日22時34分有網帖說:聽說好像光捅穿紅色衣服的。現在街上八點多就沒什么人了。
3月26日19時52分有網帖“發布”:聽說有個殺人犯跑出來了,專殺穿紅衣的婦女。
自3月29日起,在館陶、邯鄲的一些論壇、貼吧、聊天室內,關于“變態殺手”專殺女青年的帖子和言論鋪天蓋地。在館陶貼吧上,有網友稱,當地出現一名“變態狂魔”專對女青年下手,且這些女青年具有一些共同特點:穿紅衣服,年紀在25歲上下。
4月1日22時40分有網帖“透露”:從網上了解到,該人是在結婚當天即將圓房時,其新娘在接了一個電話后悄然消失,該人精神隨之崩潰,幾天來一直行兇傷人。
4月4日,有媒體接到爆料電話:館陶縣有人變態,連捅17個紅衣女青年,其中3人死亡。
案件經網絡傳言迅速傳播并放大、“變形”,一時間人心惶惶,女青年外出不敢穿紅色外套,甚至不敢戴紅色帽子、紅色手套。
“思念”前女友是作案動機
系列傷害案也引起了冀、魯警方的高度重視。4月4日,專案組在深入排查時發現,館陶縣安靜村村民張運魁與錄像資料中嫌疑人的體貌特征相似。專案組立即圍繞張運魁開展秘密偵查,查實其家中有一輛紅色五羊摩托車,與受害人提供的摩托車特征相似。警方首次傳喚了張運魁,但張沒有供認。
張運魁回家后,館陶警方安排多人監控其動向,并經排查獲知,其妻在娘家館陶鎮孫莊村暫住,3月28日下午張曾去看望,和當日案發時間、路段吻合。張的岳父家有一輛黑色雅馬哈摩托車,與3月16日受害人反映的嫌疑人駕駛摩托車特征相符,專案組確定張運魁有重大作案嫌疑。
4月7日凌晨,警方在張運魁家中將其抓獲,并搜出一套與受害人反映特征相符的運動上衣、紅色五羊摩托車和一把折疊水果刀。
當日,張運魁向警方供認了全部犯罪事實,并向警方交代了多次持刀傷害女青年的動機:2009年,張在山東省青島市打工期間認識了當地一漂亮女青年,與其談朋友不久即分手。2010年3月,張運魁與鄰村一名女子結婚,但張一直思念前女友,產生了對在某方面與前任女友相似的女子進行報復的心理,遂作案。
警方向記者證實,事實上,張運魁作案并非專尋傳言中所謂“穿紅衣的女子”,而是選擇相貌、舉止等與其前女友相像的女青年。
據悉,案發時,張運魁的孩子剛過滿月。
官方電視講話為何蓋不住謠言
半月內發生的7起普通傷害案緣何變成了“變態殺人狂專殺紅衣女青年”的恐怖傳奇?
據館陶縣警方介紹,3月28日案發后,館陶縣警方針對社會上有關“變態惡魔”作案17起、3人死亡的謠傳通過館陶縣電視臺進行了澄清。據館陶縣公安局政治處主任白清嶺介紹,3月30日,館陶縣公安局主管刑偵的副局長在縣電視臺的新聞節目中通報了該案,主要有四方面內容:辟謠,沒有這么多起案件;懸賞,鼓勵群眾舉報線索;提醒,提示群眾出行注意防范;表決心,表示近期一定加大力度偵破此案。
而有群眾向記者表示,在嫌疑人沒抓住前,傳言似乎比官方的電視講話更容易讓人相信。
針對網上傳言何以會廣泛傳播,甚至在一定時間內會“左右”人們的視聽,有學者認為,參與傳播的人首先是因為無法得到確切的信息,而試圖通過傳言得到答案。而在進一步的傳播中,傳播者為了證明自己的信息量充足,又會添油加醋地進行描述。“紅衣女”、“變態男”這些吸引大家眼球的關鍵詞,也正好滿足了更多受眾的獵奇心理。因此,政府相關部門應該在第一時間通過權威通道發布信息,穩定受眾情緒。
□非常案件
本報記者馬競曹天健
案意
謠言傳播往往與關系公眾利益的社會事件相伴。網絡時代,隨著手機、互聯網的普及,短信、網絡社區、QQ、微博等現代通訊技術和傳播手段的迅猛發展,謠言的發源、傳播的范圍和速度大幅度提升,對社會的影響和危害也不容小視。
當一個社會事件出現時,相關政府部門應當保持足夠的敏感度,確保在第一時間捕捉到謠言,及時、主動、全面、準確地披露相關信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提升政府信息的公開度和透明度,讓公眾了解真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