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黑作坊用腐肉令臭豆腐變臭 專家稱會致癌

南門口某臭豆腐店生意火爆。本報見習記者 雷鴻濤 攝

專家稱黑作坊用青礬泡出臭豆腐食后會致癌
《法制周報》記者 蔣格偉 駱昌紅 文/圖
“住在長沙冒呷過臭豆腐,不算長沙人;來到長沙不吃臭豆腐,有如白到長沙走一程!边@句至今長沙仍流傳的佳話,足以佐證臭豆腐于長沙及長沙人的一種特殊情感。
長沙臭豆腐源自清朝同治年間,以味道鮮美聞名于世。
而就是這種代表長沙典型小吃的臭豆腐,近年來隨著長沙大眾消費的急劇增加,部分商家為了縮短發(fā)酵時間,減少生產成本,改變了原有的生產工藝。
“現(xiàn)在部分作坊主要是通過青礬來縮短發(fā)酵時間,用腐爛的肉類來讓豆腐變得更臭!币晃蛔苑Q為正宗長沙臭豆腐第四代傳人的從業(yè)者對目前出現(xiàn)的狀況痛心疾首,“經過類似工藝生產的臭豆腐多食后會致癌。長沙臭豆腐的金字招牌遲早要被毀掉!庇浾吡粢獾,用青礬(即工業(yè)硫酸亞鐵)制作臭豆腐致癌說,在網上早已流傳。
青礬制作臭豆腐是否致癌?產自哪里,去了何方?為此,《法制周報》記者對長沙臭豆腐市場進行為期近10天的調查,試圖為消費者還原其真相。記者暗訪黑作坊臭豆腐及其流向,其過程無不讓人觸目驚心。
暗訪黑作坊臭豆腐流向
10月27日,在知情人士提示下,記者暗訪了多處臭豆腐半成品生產作坊。
在新開鋪某民房內,記者看到了小屋內一幅地下家庭作坊的實景圖。
民房外坪擺放著近10個黑色大盆,盆內正浸泡個還冒著水氣的豆腐。顯然,這家作坊正在加工豆腐。
外坪一側源源不斷地散發(fā)一股鉆心的惡臭。左側,記者發(fā)現(xiàn)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內,有3個水池,水池外壁和邊沿上都緩流著黑水。水池內,大半池黑水,黑水表面漂浮著一層其中偶見白色氣泡的物質。記者用長勺攪動,惡臭更甚,撲鼻而來,看到內有不明沉淀物。
見有人來訪,民房內老板娘以為記者一行是來進貨的,笑面相迎。
記者以進貨為名和女老板交談。女老板介紹,外坪盆內的豆腐是才泡制出爐的。左側小房內的三個水池為鹵水池,浸泡臭豆腐的核心技術就在這鹵水池內。在女老板帶領下,記者再次來到鹵水池邊,見記者來訪,女老板馬上示意員工將鹵水池外壁的黑水進行擦拭。
“有沒有加青礬?”記者問。“肯定加了,現(xiàn)在大家都在加。”女老板稱,經過青礬浸泡的臭豆腐在鹵水中四五個小時就可出成品。“這么臭的水浸泡出來的豆腐還能吃嗎?”記者問!艾F(xiàn)在長沙大部分臭豆腐都是這樣浸泡出來的,怎么不能吃?”女老板介紹,臭豆腐就是要臭才好吃,為了讓豆腐更臭,現(xiàn)在長沙作坊都改進了技術,在鹵水中加入變餿的腐肉、田螺等,讓豆腐更臭更鮮。
據(jù)南昌市烹飪協(xié)會一位曾到過長沙“火宮殿”考察的知名廚師介紹,制作臭豆腐有著十分復雜的工藝,光配料就有幾十種之多,還要經過一段時間的菌種發(fā)酵后,才能生產出味道濃郁的臭豆腐,正宗的臭豆腐是不能添加任何化學藥劑,而且鹵水為全植物配方,不會用腐肉來入味。
為了說服記者進貨,女老板道出了自己半成品的流向。長沙河西大學城一帶的臭豆腐小攤基本由該作坊提供半成品。
在新開鋪,另外一家作坊10月26日被長沙某電視媒體曝光。報道稱,該作坊與《法制周報》記者暗訪情況大致相似,露天作業(yè),鹵水房簡陋,惡臭撲鼻。而不同的是,該家作坊的半成品通過高橋附近的貨運站大批量發(fā)往了杭州。
據(jù)知情人士介紹,長沙目前至少有6家規(guī)模在日產2萬片以上的類似黑作坊。這些作坊分布在城市的邊沿,他們一般手續(xù)不齊,甚至沒有任何手續(xù),一旦被職能部門查封,他們會另外選址再生產。
2009年11月初,長沙高校大學生社團聯(lián)合會曾抽調專人,分設四組對長沙臭豆腐市場進行調查。歷經半個月的調查發(fā)現(xiàn),臭豆腐半成品作坊主要分布在長沙汽車西站、南門口、馬王堆和紅星大市場等地,共有10萬片以上規(guī)模的作坊。而這些作坊,調查人員發(fā)現(xiàn),其中絕大部分都存在嚴重的食品衛(wèi)生安全問題,“衛(wèi)生條件惡劣 ,大部分工作人員都沒有衛(wèi)生檢疫證明”,參與調查的一位大學生介紹。
因該作坊發(fā)貨到杭州,在記者暗訪后,雨花區(qū)食品安全委員會立即予以查處。食安委工作人員在執(zhí)法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其生產、衛(wèi)生等許可證全無。此黑作坊被執(zhí)法人員當即要求停業(yè)整頓。
日銷售量20萬片
長沙汽車西站、南門口、馬王堆和紅星大市場等地的10余家私人作坊,加上火宮殿,基本構成了長沙日銷售量20萬片的出處圖,其中私人作坊占據(jù)了整個市場份額的7成以上。
10月24日,記者在最繁華的黃興南路商業(yè)步行街和南門口一帶走訪臭豆腐市場。不時在街邊小巷口看到排著長隊買臭豆腐的人群。
晚上10點,南門口五娭毑臭豆腐店門前仍燈火通明,店外排著長長的隊伍,隊伍赫然站著一位俄羅斯客人。記者與之談及臭豆腐,她用拗口的中國話說道“聞著臭,吃著香”。
街道上多數(shù)小攤販是用推車推著的“移動店鋪”,鮮有固定店鋪,總體生意不錯。在步行街,一位推車出售臭豆腐的李姓夫婦向記者介紹,半成品是打電話叫作坊老板送過來的,每1000片100元,也有1200片100元的,但是豆腐個頭稍微小點。自己夫妻兩一天能賣2000片左右,以1元錢3片的價格出售,每天純利潤可以賺到近400元,“因為是推車模式出售,工商、稅務沒有什么費用,純收入會稍微多點”。
隨后的聊天中,記者向李姓夫婦表明身份。李先生隨即向記者大膽地談出了自己的想法,“事實上,我們自己是不吃這些路邊臭豆腐的,自己做這個的都知道,用一些亂七八糟的東西浸泡出來,再用油炸,而這些廉價油還被反復使用。”李先生表示,自己也是為了生活所迫,“兩個小孩,一個讀大學,一個讀高中”!拔矣玫亩际歉蓛舻挠,而且每天更換新油,這樣也算對得住自己良心。”
“商販即使是使用合格食用油,但他們?yōu)榱斯?jié)約成本常常將油反復高溫加熱使用,使油脂炸焦變黑,這無疑增加了致癌物和有害物質的含量。”湖南理工大學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專家還擔憂,油炸食品都是在極短時間內高溫烹制而成,常常是外面已炸得焦糊發(fā)硬,里面卻還沒有熟透,不能有效地殺滅食物中的病原微生物,容易發(fā)生腸寄生蟲等疾病。
兩千學費三天速成
在臭豆腐尤為盛行的長沙步行街和南門口一帶,記者以進貨和學技術之名在多個路邊攤點打探。其間,多位攤點老板都提到了一位名為楊正(化名)的老師傅。
楊正,年過五旬,1985年始從事臭豆腐半成品生產,日產半成品達2萬片,長沙南門口一帶7成以上攤點貨源由他配送。
在天心閣西門的某小巷深處,記者在一座民房內找到了楊正。走進房子,臭豆腐特有的味道撲面而來。房子矮小,三面通風,房內放著若干個黑色塑料桶,桶子蓋得嚴實。進門口的盆內浸泡著幾片已經變黑的臭豆腐,近鼻而聞,稍有刺鼻味。
聽說記者自稱是來學技術的,楊正甚是熱情,即刻表示請記者進內屋詳談。
楊正侃侃而談,儼然一位臭豆腐行業(yè)的專家。他先是拿出一個陳舊的筆記本介紹,這個本子上記載了多年來收過的徒弟,其中他列舉了來自婁底、懷化、邵陽等地多位“得意門生”,生意最好的每日能自產自銷4000片以上,純進賬1000元。
從2005年開始,足有近百號人曾來楊正處學習“生財之道”。楊稱自己帶徒收入每年都有好幾萬,加上每天約2萬片的半成品和出售鹵水收入,夫妻兩人年收入已達15萬。
“如果是別人介紹過來學的收2600元,如果是自己找來的交2000元,三天包學包會,自理住宿。”楊正說,若是介紹過來的,他需給介紹人600元回扣。話間,楊正從一個塑料袋內拿出一份合同給記者看,“若你們真正要學技術,還需要和我簽一份合同,收了你們費用,我也將打個收條給你們!
記者以價格太貴和楊正討價還價。楊正道,交1000元和800元也可以學,但是他不會把鹵水的技術全部交授,“如果是800元的學費,我一個下午就可以教會你,用老茶葉粉浸泡使豆腐變黑”。楊試圖說服記者學習2000元的全套技術,并承諾2000元全套技術也會包授茶葉粉的速成技術,而且可以便宜出售30斤鹵水。
談到核心技術時,楊正很謹慎,多次說到這些他暫時不能透露,需交納學費后。但在聊天中,他承認自己傳授的工藝核心藥品將用到青礬。記者質疑,青礬就是硫酸亞鐵,網上多有流傳硫酸亞鐵浸泡后的臭豆腐致癌。楊正似早有預料,起身從冰箱拿出一個老年奶粉包裝袋,手指包裝袋上的配方說,“看,人家奶粉上就有硫酸亞鐵,這個東西添加到食品內是國家允許的”。
記者了解到,硫酸亞鐵分工業(yè)級和食用級。其中,工業(yè)級的硫酸亞鐵,因為含有多種雜質而被禁止加入食品中。湖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技師馮家力介紹,國家食品添加劑名錄里沒有硫酸亞鐵的記載,而且,市民長期食用含硫酸亞鐵的臭豆腐,可能會導致肝臟出血性壞死,甚至出現(xiàn)腸道劇烈刺激、虛脫、發(fā)紺等癥狀。
業(yè)內人士表示,由于食用級硫酸亞鐵價格相對較高,加在每片1角錢的臭豆腐中將大大降低作坊的利潤。所以,在實際操作過程中,作坊一般會使用工業(yè)硫酸亞鐵。
“經過硫酸亞鐵浸泡的臭豆腐,在鹵水內5個小時就可以出半成品!睏钫榻B,使用硫酸亞鐵的功效是縮短發(fā)酵時間。
不難發(fā)現(xiàn),這種備受詬病的化學浸泡工藝被楊正等老師傅們加速傳播開來,幾年時間流傳到了全省各個縣市。
專家呼吁國家出臺強制性行業(yè)標準
無疑,工藝的改變直接給整個行業(yè)潛伏了毀滅性的“炸藥包”。
對長沙臭豆腐工藝頗有研究的錢勇軍向《法制周報》記者表示,臭豆腐化學浸泡工藝的出現(xiàn)主要有2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小作坊為了利益最大化,而放棄傳統(tǒng)工藝;另外,傳統(tǒng)工藝作為一種技術機密而拒絕外傳。錢勇軍系長沙鴻翔(連鎖)投資咨詢有限公司負責人,該公司近年來專注臭豆腐文化和工藝的研究,近日該公司被報道研發(fā)出了一種不用硫酸亞鐵而產品口味鮮美的新工藝。
據(jù)悉,目前長沙臭豆腐最為出名的火宮殿,臭豆腐技術總工何谷良為正宗臭豆腐第三代傳人;饘m殿在臭豆腐問題上尤為謹慎,面對記者采訪,該店相關負責人表態(tài),“我們只能保證火宮殿所有臭豆腐是用老祖宗辦法生產的”。
錢勇軍表示,事實上工藝的改變只是一個表象,在臭豆腐的加工、生產過程中不斷涌現(xiàn)的問題,歸根結底是行業(yè)標準的缺失。
這一尷尬,在雨花區(qū)食品安全委員會執(zhí)法人員在對上述新開鋪黑作坊執(zhí)法時得到了印證。執(zhí)法人員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無奈:臭豆腐作為一種地域特色小吃,國家目前沒有強制標準,真要嚴查,還沒有執(zhí)法的依據(jù)。
最后,雨花區(qū)食品安全委員會執(zhí)法人員決定先責令將該黑作坊停業(yè)整頓,同時將鹵水取樣檢測,表示將鹵水成分進行分析,看是否含有化學物質,再做定奪。
記者了解到,2009年4月初,國家商務部發(fā)布公告,批準《商業(yè)技術管理規(guī)范》等15項國內貿易行業(yè)標準,臭豆腐(臭干)的國家行業(yè)標準也列入其中,并明確將從2009年12月1日開始實施。該標準對臭豆腐的鹵水進行了明確界定:用蔬菜、辛香料等植物為原料,經加工、配制、發(fā)酵而成的汁液。
事后,有業(yè)內人士評價,這是臭豆腐自清朝同治年間發(fā)明以來,150余年里第一次制訂的關于臭豆腐國家標準。而這一標準并沒有給臭豆腐行業(yè)帶來規(guī)范的效果,業(yè)內人士認為主要原因在商務部門這一系列行業(yè)標準,主要還是引導性的,而不是強制性的。
“及時制訂強制性的行業(yè)標準,并嚴格按照標準執(zhí)行,才是臭豆腐行業(yè)‘排雷’首要任務。”對于長沙臭豆腐現(xiàn)狀痛心疾首的錢勇軍們來看,希望強制性行業(yè)標準早日出臺,不能讓150多年的長沙特色小吃毀于“工業(yè)硫酸亞鐵”。
近九成受訪者期望職能部門加強監(jiān)督
湖南首份針對臭豆腐調查報告出爐
《法制周報》見習記者 雷鴻濤
臭豆腐是長沙有名的小吃,有長沙人開玩笑說,臭豆腐攤前美女多,這正是長沙的“臭美”之處。與“臭美”相伴的是,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關注臭豆腐的質量安全。
10月22日至27日,本報對100名長沙市民的隨機調查顯示,六成受訪者擔心過臭豆腐的質量安全;近九成受訪者認為,相關職能部門應該加強對流動小攤的衛(wèi)生安全監(jiān)管。
八成受訪者只關心臭豆腐味道
家住長沙汽車南站附近的陳先生告訴記者,“以前談戀愛的時候,和她也會吵架,那時學校前面有賣臭豆腐的,我就會去買。我們說這就是‘臭味相投’”。數(shù)據(jù)顯示,近九成受訪者表示自己吃過臭豆腐,其中,4%的受訪者吃的頻率比較高,每星期至少兩次。
市民在吃臭豆腐時最關注什么?八成受訪者選擇了“味道”。“撲鼻聞其臭,入口生奇香!边@是食客對長沙臭豆腐的形容。而吃過火宮殿臭豆腐的食客,更是如是形容它的味道:“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軟如絨”,“外焦內嫩,香辣爽口”,“聞起來臭,吃起來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