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寧:盧武鉉自殺能引發怎樣的思考
與歷任韓國總統的政治悲劇、人生悲劇相對應,韓國商界、企業界大佬,每每隨政權更迭而上演“悲情劇”。何以如此?
昨天,震驚全球的最大新聞莫過于韓國前總統盧武鉉跳崖自殺。
一個月前,盧武鉉妻子曾收受某商人數百萬美元“資助款”之事東窗事發,盧武鉉因此受到檢方調查。稍后,盧在個人網站發表聲明,承認其妻的確從商人那里獲得一大筆錢,但不是賄賂,而是為幫她解決債務。前天起,韓國檢方對盧案的查處升級,壓力隨之驟升,悲劇由此突降。
偶發悲劇看似意外實乃必然。除目前在位總統李明博不計,二戰以來,韓國歷屆總統無論是靠槍桿子或依賴民選問鼎青瓦臺者,要么被政變或其他突發事件推翻,要么在任期內或離任后被爆腐敗丑聞。1987年被標定為韓國現代民主政制的元年,是年總統大選,韓國首次實現了“不流血”的政權更替。此后,每任新總統上臺均就廉潔從政信誓旦旦,但結果卻是歷屆總統不得不就各種腐敗丑聞低頭向國民謝罪。
軍人出身的民選總統全斗煥、盧泰愚離任后,相繼在1995年因受賄罪被判處無期徒刑和17年有期徒刑(后相繼特赦)。以政治家或政客身份當選的總統同樣難脫腐敗陷阱,金泳三本人雖勉強“平安著落”,卻因兒子腐敗而顏面盡失;一度被尊封為“民主斗士”的金大中,上臺伊始推行“陽光政策”,沉著應對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深受民意擁戴,但在總統任上有12名親屬涉嫌腐敗,3個兒子均因貪腐入獄,英名毀于一旦。
與歷任韓國總統的政治悲劇、人生悲劇相對應,韓國商界、企業界大佬,每每隨政權更迭而上演下獄、流亡國外、自殺等“悲情劇”。何以如此?
其一,受韓國歷史形成的經濟格局所限,特殊的經濟模式下,權力與經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企業大佬向政界“獻金”,最終形成政商結盟之貪婪。人們可在一夜間鏟除軍人獨裁,卻難在短時間內徹底顛覆舊有的經濟格局。后者不可能通過“革命”,唯有依賴幾代人持續努力“改造”。
其二,韓國歸屬東亞文化圈,血緣、鄉緣、學緣、人緣構成韓國社會關系的基本文化板塊,成為政治文化的重要“文化基因”。識者所察,政權更迭易,改造經濟格局不易,對社會文化進行重構更不易。“四緣”文化氛圍系貪瀆文化盛行的天然土壤……
盧武鉉自殺,無疑再次對韓國形象予以重擊。尤其不能不予正視的是,不僅僅韓國,整個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甚至于北美和西歐之外的世界各國,那些照搬照抄西方民主政制模式的國家,不管其“脫胎”時間或長或短,其“換骨”的歷史進程幾乎沒有順順當當的實例,而被弄得元氣大傷的國家卻比比皆是。
現實和歷史再次正告世人,處于經濟社會轉型階段的國家,走什么路,采取何種政制,先轉什么后轉什么——轉型的節奏控制,一定不可盲目崇洋媚外,而務必始終結合自身國情、社情、“文情”,充分考慮整個社會的承受力和轉型的可控性,穩扎健行,逐步走出一條緊扣自身國情的發展道路,唯如此,一國的“現代化”方有可能以最小的轉型成本獲取最大的轉型收益。
(魯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