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車國產化,歐洲不高興?

“我這輛奧迪A6已經買了5年了,當年買這輛車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部分政府官員都坐這款車,你開奧迪去跟他們談業務,第一印象就會帶來對方的認同感。”北京某政府采購定點單位總經理陳南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
不過,陳南今后要想再獲得政府官員的“認同感”,可能需要買一輛紅旗或者其他自主品牌車型了。日前,工業和信息化部(下稱“工信部”)就《2012年度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下稱《目錄》)征求意見,入圍的25家車企、412款車型均為自主品牌。
對于一直霸占著公務車市場的外資品牌來說,《目錄》的出臺不啻于飛來橫禍。未來,他們會甘愿接受被出局的命運嗎?
失意奧迪
外資品牌向來是政府采購大戶,即便此前相關政策曾要求自主品牌采購比例不得低于50%,但在具體采購過程中,很多政府部門對此仍熟視無睹。但這一次,外資品牌似乎很難再有翻身的機會了。
說起公務車采購,就不得不提奧迪。據了解,在2010年之前,奧迪在中國每年的總銷量中,有20%左右的份額都來自于公務車采購市場,2011年的比例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達到了10%~15%。
對于《目錄》的出臺,奧迪公關部人士一改對待媒體“百無禁忌”的開放作風,變得諱莫如深。“我們正在研究如何應對《目錄》,具體方案過幾天才能出來。”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公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奧迪在華銷量為309888輛,按照其10%~15%的公務車銷售比例,奧迪在公務車市場的銷量大概為3萬~4.5萬輛。
《目錄》的出臺,對奧迪來講,的確是個壞消息。早在2011年11月發布的《黨政機關公務用車選用車型目錄管理細則》(以下簡稱《細則》)中,規定了“一般公務車”和“執勤執法用車”采購排量不得超過1.8L、售價不得超過18萬元的“雙18”標準。彼時,一汽-大眾奧迪銷售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曉軍曾表示,盡管奧迪并沒有合適的車型適合“雙18”標準,但奧迪會嘗試定制的方式進入一般公務車采購市場。
但如今,《目錄》的出臺幾乎堵死了奧迪進入公務車市場的政策縫隙。
連鎖反應
據記者了解,阻止外資品牌車型進入“一般公務車”采購市場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政策要求進入一般公務車采購名單的車型所屬企業每年的研發投入必須占到其營業額的3%以上;二是要求所屬企業必須具備工業產權。在這兩個條款方面,合資企業幾乎沒有一條能夠滿足。
不過相對而言,奧迪卻有機會滿足第二個條件。由于一汽集團的股份占一汽-大眾奧迪的60%,奧迪的工業產權屬于一汽。只要奧迪增加在華的研發費用至營業額的3%,其重返公務車市場并非天方夜譚。
相比奧迪,其他合資企業對于《細則》的限制條款尚不能滿足,對于《目錄》則更是束手無策。此前,凱美瑞、雅閣、邁騰和帕薩特也是公務車采購市場的寵兒。
“《目錄》是每年修改一次,明年我們還是有希望的。”上海大眾公關部人士告訴記者。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有形汽車分會會長蘇暉也表示:“其實,《目錄》并不具備法律效應,且公務車采購缺乏有效的監管,合資企業還是有灰色地帶可以走。這也要看這次政府對《目錄》的執行力度怎么樣。”
盡管短期內,合資企業進入公務車采購市場機會渺茫,但從長遠來看,合資企業要想重返公務車采購市場仍有希望。目前,一汽-大眾、上海大眾、廣州本田、東風日產等企業均推出了合資自主品牌,合資自主品牌有望滿足“每年的研發投入必須占到其營業額的3%以上、所屬企業必須具備工業產權”的兩大必備條件。
“目前,合資自主品牌流于形式,研發費用并不高,大多數合資自主品牌只推出了一款車型,短期內,合資自主進入公務車市場的希望非常渺茫。”麥威咨詢公司總經理程文兵表示,但是從長期看,如果合資自主品牌提升研發費用,推出有競爭力的車型,合資企業依托合資自主品牌還是有機會重返公務車采購目錄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