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地震,華北要當心?

于達維 《新世紀》周刊記者
3月11日下午1點46分,日本發生9.0級大地震,這是有正式記錄110年來日本發生的最大的一次地震。這次地震的震中,位于本州島仙臺港以東130公里處,震源深度為24公里。
這次地震震中所處的位置,位于地震一直多發的日本海溝俯沖帶上。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網站的統計,自從1973年以來,日本海溝俯沖帶上已經發生了9次7級以上的大地震,之前最大的一次是在1994年發生在這次地震震中北部260公里的地區,當時導致了3人死亡,700多人受傷。1978年6月,這次震中西南部35公里處,曾經發生一次7.7級地震,導致22人死亡,400多人受傷。
日本海溝是位于太平洋西北部,日本群島東側南北分布的海溝,北連千島海溝,南接伊豆諸島東側小笠原群島附近,長890公里,寬100公里,平均深度六千米。
主流的板塊理論的觀點認為,太平洋板塊和亞歐大陸板塊碰撞,太平洋板塊俯沖在亞歐大陸板塊下面,俯沖處形成了日本海溝,亞歐大陸板塊被抬升形成了日本島弧。目前的監測認為,太平洋板塊以每年83毫米的速度相對北美板塊向西移動,并與歐亞板塊碰撞并潛入其下,這一過程被稱作俯沖作用,而俯沖帶是地球上發生大地震和毀滅性地震的地區。
日本海溝地震帶是太平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碰撞所形成的西太平洋地震帶的一部分,后者還包括了琉球地震帶,郯廬地震帶,臺灣地震帶等地震帶,其中郯廬地震帶是從中國東北延伸到安徽的一條主要地震帶。
上世紀50年代,中國科學家徐嘉煒發現了郯廬大斷裂,并以山東郯城與安徽廬江兩地命名。后來的研究證實,這條斷裂帶是縱貫東亞的移動的大斷裂。它從湖北東部沿大別山東緣,經過安徽、江蘇、山東,過渤海,至遼寧、吉林、黑龍江,進入作俄羅斯境內。郯廬斷裂帶是東亞大陸上的一系列北東向巨型斷裂系中的一條主干斷裂帶,在我國境內延伸2400多公里。
1668年7月28日,山東郯城發生8.5級大地震,波及大半個中國,是我國東部千年罕遇的一次特大地震事件。6級以上強震主要集中在郯廬斷裂帶中段,其主要地震有1668年7月25日8.5級徼莒縣—郯城地震,1888年6月13日日渤海灣7.5級地震,1975年2月4日海城7.3級地震,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級地震。郯廬斷裂與蘇、魯交界交匯部位,自1990年以來一直被國家地震局列為地震危險重點監視區。
地震本身,是板塊運動過程中應力積累的集中釋放,相鄰地震帶之間也存在一定的聯動現象。許多研究結果指出,一定構造范圍內的地震活動隨時間的發展均有明顯起伏的特點,它們的強與弱、密集與平靜的差異十分明顯。較大范圍內的地震活動在不同的活動時段往往相對集中分布于某一區域。
2006年,中國科學家洪川、竇振亞等人發表論文指出,根據他們對日本海溝地震帶1978年1月至2006年6月震級大于6級地震活動時間序列進行了分析,并對比日本海溝地震帶、琉球地震帶、郯廬地震帶發生地震之間的相互關系,發現郯廬地震帶與日本海溝地震帶地震活動隨時間發展起伏的特點很相似,地震活動段和間震段一致,與琉球群島地震帶1995年后的起伏特點相似。
他們的研究發現,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3個地震帶地震震中相對集中,日本海溝和琉球群島俯沖體在各自地震相對集中緯度沿俯沖方向的投影都落在郯廬地震帶地震集中的緯度,3個地震帶之間地震發生相互呼應,在時間上保持一致。
因此,日本海溝這次發生的地震,應該引起中國相關部門的警覺。
1996年,河北省地震局李文英和王秀英曾經發表論文指出,根據他們對于華北地區6級以上與日本海溝地區7級以上地震活動關系的研究,兩個地區群體地震活動在時間軸上的不均勻分布及起伏具有一定的同步性,且華北地區的群體地震活動的開始時間晚于日本海溝地區,日本海溝地區發生的高于7.3級地震后三年內,在華北地區相應發生6級以上地震的對應率為61%。
由于人類對于地震的了解還非常膚淺,主流科學家對于各類地震預測都不屑一顧。但是我覺得,正是我們了解的膚淺,我們不像我們了解自己的身體、頭頂的天空一樣,了解我們腳下土地的脾氣,我們只能依靠經驗和統計,我們才不能否定任何一種可能的聯系。在驚天動地的自然災害面前,維穩不能成為忽視一切預警的理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