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折翼”之思:莫再讓戰士成烈士
334秒68張照片,這不是電影《唐山大地震》的新版本,而是自由攝影師鏡頭下,遼寧大連消防戰士張良因清污而犧牲的最后片段。張良離岸邊最近的時候,不到5米,原本第二天他就要去拍結婚照休假了,可惜屏幕上淚流滿面的妻子卻再也沒能等來張良。
照片讓人聯想到了墨西哥灣石油泄漏中的海鳥,厚重的原油將海鳥的翅膀粘住了,使得它無力舉起。張良的境遇也與海鳥類似,他用一把匕首,不斷的挑開水泵中的污油和雜物,一個暗流涌來,張良最終淹沒在了油污中。
如果不是親眼目睹68張照片,而是簡略瀏覽《大連消防戰士張良在救災工作中光榮犧牲》類的新聞,會很難想象一個年輕的生命怎么會在短短的334秒就消失不見,更無法相信其排污的工作是多么的艱辛與簡陋。
直面慘劇與悲痛,才能讓人真正反思與警醒。
遠程供水系統中的浮艇泵,是由德國組裝制造的先進滅火設備,但因設計不周,石油裹挾的雜物不斷將其堵死,一旦浮艇泵出現問題,后面的設備都面臨斷水。張良的工作就是進入水中清理雜物,保持浮艇泵的暢通,他也就是死在了這臺先進機器的手上。
7月21日《南方周末》的“讀者來信”有這樣一篇:“《清理油污,赤膊上陣?》——大連輸油管道爆炸后,清理油污成為重中之重。可新聞圖片里,一些打撈油污的工友居然赤膊上陣,沒戴防毒面具與口罩,有的連手套都沒戴——我看,還是應該有些防護措施,以防工友們不慎落下病根”。一語成讖,果然被這位讀者給說中了,只是,情況比他所預想的更嚴重,不是“落下病根”,而是“光榮犧牲”。
一篇“讀者來信”道破的實情,我不相信身處其中的排污救災人員,會不清楚其中利害關系。盡管海上石油污染防治也是號稱“世界性難題”,我國在海上石油污染對海洋生態的影響方面的研究,也幾乎是空白;但正是因為在此種情況下,就更應該保證清污戰士的生命健康與安全。他們也同樣為人夫為人父為人子,可為了國家的利益與部隊的使命,不顧生命安全的投入到了清理油污的戰斗中,這更讓人肅然起敬。
逝者已矣,現在悲傷再多也挽不回年輕的生命。更應該做的是,莫再讓戰士變烈士,完成任務不一定非得付出生命的代價。所以,更應該從這種悲劇吸取經驗教訓,才能真正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
如果哪天能夠真正做到,不使戰士成烈士,我想,“折翼”的戰士張良,盡管身體被油污裹挾,如“潛水鐘”一般沉重,但其靈魂會破繭成蝶,像“蝴蝶”一般輕盈自在。
(詹萬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