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語”“不痛不癢” 一個問題的兩種表現
有不少人奇怪,怎么代表委員的“雷人”語言越來越多?一些提議聽起來就覺得不食人間煙火,讓人質疑提出者是否做了調查研究,否則對一些影響深遠、積重難返的社會問題,怎么能這樣看法草率、思維簡單呢?
其實,大多數“雷人”都沒生活在火星、月球上,人間冷暖、社會積弊,早已感同身受。能當上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人,也不是平庸之輩。
再細看,大多數“雷語”都是沖著老百姓去的,從中你就能找出個所以然來。
俗話說,柿子挑軟的捏。在審議和討論施政得失、預算支出、民生疾苦等重大問題的時候,說什么,怎么說,對說者也是個考驗。對有些人來說,政府的權力實,社會大眾的力量虛;政府權力近,社會大眾遠;政府權力與己利害關系大,社會大眾無所謂,所以談論問題時,把看問題的重點和焦點從政府轉向蕓蕓眾生,批評相對弱勢的群體,就穩當得多。比如,對公眾關心和詬病的高房價,批評地方政府“土地財政”的問題,可能就要得罪當地領導,相反,高喊政府加稅,加收房地產稅、物業稅、消費稅,即使不考慮這樣做是否會加重公眾負擔,會不會讓“房奴”變成“稅奴”,對自己的害處也是很小的。
所以說,出問題的不是智商,而是立場。
說到立場,更值得關注的是另一個問題。最近,一位全國政協常委談自己參加討論的感受時說,一些人“要不就不講,要講就挑不痛不癢的說一說”。為什么會這樣,難道真是沒什么社會民生問題可說,或者沒有值得嚴重關注的問題?顯然不是的。身為人大代表,身為代表人民的監督者,屁股坐錯了地方,腦袋自然就不會惦記蕓蕓眾生,自然就沒什么可講,講起來也就不痛不癢。
說起來,這是一件多年前的事情。一位代表想對某一事件提出質詢,結果坐臥不寧,輾轉反側。憂心忡忡之中,他問一位記者:“如果提出質詢,以后就可能不讓我來了。”記者問:“你的代表任期是五年一屆,這才第一年,怎么可能不讓你來了呢?”這位代表說:“怎么不可能,不聽話的人,明年就可能根本接不到開會通知,組織替你請假了。”那個年代,還沒有“被××”流行。他擔心的“被請假”恰恰是一種履職困境。
社會在進步,上述極端的憂心現在可說幾乎沒有了。但在代表團里,官員居多。同場議政,共事監督,討論問題時,一些人還有顧慮,即千萬不能讓本團領導不高興,領導要生氣,后果很嚴重。所以,就挑些不痛不癢的話說,也算履行了自己的監督職責。更甚者的表現則是,談問題輕描淡寫,講成績大講特講,以至于在2009年兩會上,鐘南山代表十分納悶兒,怎么有人一共就10分鐘發言,其中8分鐘都在歌功頌德呢?
坐在人大會議會場里,意味著代表人民。敢說話、說真話,是人民對其代表的起碼要求。希望代表委員討論審議時,少發不痛不癢的議論。
作者劉暢為本報記者、范長江新聞獎獲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