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億購車蛋糕能否給四千萬貧民分點
上周五,從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上傳出消息,從2009年開始,各級政府和公共機構配備、更新公務用車,自主品牌汽車所占比例不得低于50%。權威數據表明,去年中國政府采購汽車金額已攀升至800億元,占總采購規模的14%,按照平均每年超過100億元的增速計算,今后自主品牌將與合資品牌平分近千億元政府采購的大蛋糕。(《紅網》 12月28日)
同一天,另外一條報道吸引了筆者的眼球,據國際在線報道,中國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范小建先生27日在北京表示,有數字顯示,今年全球貧困人口預計將增加1億人,而中國作為一個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減貧工作也面臨著很大的壓力。按照人均年均收入1196元人民幣這一新的貧困線標準,我國仍有4007萬農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在筆者看來,減貧工作面臨的壓力和4000多萬貧民無疑給數字不斷攀升的公務購車澆了盆冷水,一邊是民生,一邊是政府形象工程,孰輕孰重,或許公道自在人心。筆者無意否定公務購車的必要性和對民族工業尤其是汽車業的貢獻,作為經濟飛速發展的發展中國家,為政府部門購買公務用車顯然可以很好的充充門面,不致外賓見了稱咱們寒酸不是。同時,據報道,今年這千億購車蛋糕將有50%傾向自主品牌,500億,一個不小的數字,必將給正處于金融危機困境中的民族汽車行業帶來一個暖冬。但是,筆者不禁想問,是否可以將這千億購車蛋糕分點給4000萬貧民?或者將這千億購車蛋糕派發點到事關民生的事業中去,譬如教育、醫療、保險等行業,君不見財政對教育、醫療、保險等行業投資令人有捉襟見肘之感?
公務購車是否真有必要?筆者對此始終抱有疑慮,首先,一輛公務用車的真正使用壽命到底有多長?逐年增長的公務購車費用中,有多少用于更換新車?又有多少公務車為了追求“與時俱進”尚未達到“退休”年齡便遭到淘汰?千億元又能夠購買多少臺公務用車?我想,在制定該預算時,是否有必要向群眾公示并征求意見?其次,截至目前,我國已有多少公務用車?是否真的到了如此大規模購買的時候?這一切數字,對于公眾而言,似乎都是個永遠難以解的謎團。但是,公務購車仍以平均每年超過100億元的增速在增加,而一邊卻是減貧工作在金融危機之下日漸吃緊,這千億元購車蛋糕是否真有必要?在國外,領導人購買公務車都非常“小氣”,據報道,印度總統座駕相當于夏利,在德國街頭,甚至很少有公務車。同樣,在購買公務車時,各國都首選國產民族產品,雖然此次計劃50%購買自主品牌,這比例依然顯得太低。在筆者看來,坐什么樣的公務車,展現的只是領導干部的面子,既然印度總統能坐夏利這種檔次的公務車,為何我們的領導干部就非得奔馳、桑塔納?
多年來,GDP數字一直在保持高速增長,貧困人口卻依然有4000余萬,盡管貧困線相應有所提高,但消費水平已非往日可比,作為人民公仆,是否應該好好反思?公務購車所花費的是納稅人的錢,群眾的期待是能夠用到該用的地方,自然,民生為本便是群眾最為期待的結果。
(禹海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