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巴馬身后的黑衣美女是誰重要嗎?(圖)

(資料圖片)
(資料圖片)
奧巴馬總統在上海發表演講時,坐在他身后的一位黑衣美女吸引了網友甚至是外國媒體的關注。她是誰?為什么她和其他的中國學生那么不同?長得還有點楊瀾的味道?這位美女迅速在網絡上走紅,美女身份之謎甚至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11月21日人民網)
又是一個意在吸引眼球的炒作“美女”新聞!我之所以說是意在吸引眼球,是因為:一是用“美女”賣點來吸引受眾眼球的新聞炒法早已“李杜詩篇萬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且未必能令受眾產生多少莫名的興味和亢奮;二是“美女”只是好事的獨具慧眼者依一己審美趣味美學標準搗鼓出來的尤物。“趙錢孫李,各有所喜”,每個人眼中都有自己的“西施”。老實說,就網上視頻截圖端詳,我就看不出黑衣美女身上究竟有多少攝人魂魄的美學元素。
奧巴馬打破外交慣例趕早訪問亞洲,尤其是在華4天3晚的行程安排引起輿論紛紛解讀。應當說,奧氏訪華值得做且能吸引中外受眾眼球的重磅新聞太多太多。大到對中美關系的影響,小到言談舉止行事風格細節對國人的影響。比如深夜奧巴馬乘坐“空軍一號”在雨中抵達上海浦東機場,出艙門時自己撐傘等等為國人所匪夷所思值得玩味的細節,就令多少國人市井寒暄茶余飯后所津津樂道。回到奧氏在上海發表演講上說事,他演講了什么?演講風格如何?中國學生提問了什么?他是如何回答的?上海發表演講對中國學生和中美關系影響如何?顯然,這些才是受眾的關注焦點和新聞價值所在。
我注意到,對奧巴馬身后黑衣美女,相關文字報道如是描述:她是誰?為什么她和其他的中國學生那么不同?長得還有點楊瀾的味道?這位美女迅速在網絡上走紅,美女身份之謎甚至引發了網友的大討論……顯然,其中意味不無國人耳熟能詳俗不可耐的炒作之嫌。在涉及中美關系的重大政治新聞面前,值得深入挖掘和重點報道的新聞價值和附加值有的是,無論如何,即便就重大新聞事件花絮報道計,炒作奧氏身后的一位黑衣美女皆似有不妥。在我看,如果硬要找新聞花絮炒作讓嚴肅新聞多點娛樂活潑,也似乎不應找黑衣美女來當“賣點”,因為啟人智慧的花絮俯拾即是。比如奧氏在演講中引用《論語》語句,比如他如是精彩答問:“像我家我父親來自肯尼亞,我母親來自中西部的堪薩斯州,我妹妹是半個印度尼西亞人,她又嫁了一位加拿大的華裔人。因此當你看到我們奧巴馬全家聚會的時候我們就像聯合國一樣,什么人都有,而這就是我們美國的力量所在,因為它意味著我們從不同的文化、從不同的飲食,從不同的想法中相互學習,這使得我們社會變得更加富有活力。”……總之,新聞賣點千不該萬不該是所謂的“美女”和“美女身份之謎”。
我不知道,給女官員亂貼“美女”標簽制造人為賣點炒作新聞,會不會給當事人帶來意外“無形資產”和“新聞附加值”,但我倒是擔憂后虞因為“涉美”可能對當事人產生潛在負面影響和意外誤傷。因為“這位美女迅速在網絡上走紅”一夜成名得來全不費功夫,我有理由為其發“做女人難,做名女人更難”之杞人之虞。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就像“第一個把少女比成鮮花的人是天才,第二個把少女比成鮮花的人是庸才”一樣,“嚼別人嚼過的饅頭”給女官員亂貼“美女”標簽者無論如何亦算不上天才。我奉勸有“美女癖”的好事者:讓炒作“美女”的新聞思維定勢稍息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