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動起來才能減少雪的代價
今冬的第一場雪,比往年來得早了一點,也猛了一點。自11月9日開始,北方遭遇大雪,山西太原、河北石家莊等遭遇有氣象記錄以來最大降雪襲擊。警報尚未解除,11月13日,中國天氣網又發布全國天氣趨勢預報稱,14-17日,受冷空氣影響,西北地區東部及南方大部分地區將出現一次大范圍雨雪天氣過程。
在人們心頭還有一絲甲流的驚恐的時候,就在這個季節里,一場大雪不期而至,我們的手又觸摸到了2008年南方雪災般的冰涼,很多人疑惑地問:會不會重現去年年初的那場天寒地凍?不管會不會,今年這場突如其來的大雪,以及未來幾天內的降雪,不由得讓人聯想起去年初的場景而心有余悸。
和任何自然災害一樣,對于任何一個身處其中的個體而言,唯有憑借自身的力量和公共機構的相互依托與協同,方能走出困境。某種意義上說,2009年的這場雪就是一場自然災害在新的時間和空間概念上的重現,我們每一個人身不由己地又成為其中的一個戰斗員。雪災的來臨不是人為意志能控制的,不過,歷次“浴雪奮戰”已經讓我們積攢了足夠的抗擊智慧與經驗。
據報道,因為本次降雪,許多機場、高速公路封閉,旅客滯留;線路損壞短時供電中斷。或許,這場北方大雪所引發的供暖、菜價、出行等問題才剛剛開始,為此,發改委已要求各地加強價格監管穩定物價,鐵道部部長劉志軍也表態這是“一場戰斗”……一切看上去正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但更多的生活經驗和期待,則指向了在應對雪災過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
如果說南方雪災的百年一遇,因為時間上的長度,突如其來時導致措手不及而影響了初期抗擊的強度和硬度,那么,年年冬天都要經歷降雪的北方,盡管被打上了“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最大降雪記錄”標簽,卻分明不該如此差強人意甚至脆弱不經。可不是,北方“災區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比較嚴重的影響 ”,石家莊出現了大白菜20元一斤仍被搶空的局面。
固然正常的生活在非正常的氣象條件下,是一定會受到影響的,但問題是,恰恰是生活受到影響之后的應急處理的機制和水平才是衡量抗擊能力的標尺,換言之,在雪災來臨之后,我們是否做好了足夠的應對準備?2008年南方雪災一個重要的教訓就是,應急預案決不能只停留在紙上談兵上的,有人應該記得溫家寶總理當時在前方要求一定要“動起來”,所以,現在要求“有關地方和部門要緊急行動起來”,這話聽起來是否似曾耳聞?“動起來”可謂是抗擊自然災害的“一大法寶”。進而,當下沒有行動或者行動不緊急,都勢必貽誤戰機。
眼下,北方地區的雪災已經造成30多人死亡,財產損失倒可以“再生產”以求得彌補,而那些不知名的亡者,甚至那些個夭亡于學校垮塌房屋下的孩子,實實在在是生者們精神和道德上的不可承受之重。生命的代價,正說明了在預防災害中的準備不足,甚至沒有準備,更說明了某些地方和部門光說不練假把式,根本就沒有深刻吸取過往的教訓做好應急預案,哪怕僅僅是一年之前的,以致今日悲劇重現。就在甲流防控形勢嚴峻的今冬歲末,就在雪災造成供暖、菜價、交通出行等方面的困難上,加上未來幾天內可能的降雪天氣,這個初冬的確有點“冷”。都說前進的路上一定有風雪,風雪不可避免,現在還未到盤點的時候,最需要的就是,重溫正被淡忘的“動起來”,只有雪后真正“動起來”了,才能彌補雪前“按兵不動”招致的今日被動局面,從而最大限度減少“雪的代價”。
(楊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