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性的良知逼不出體育界的真相
這幾天的體育界喧囂無比,是非流長遠遠高過了“色彩繽紛”的娛樂圈。遺憾的是,這些喧囂帶給人們的并不是一場輕松快樂的肥皂劇,與之相反,“潛規則、權力、內幕、真相”是它的關鍵詞,以至于有人無奈地把目前的這場喧囂,形容為體育界上演的一部《暗算》。
先說原國家體育總局局長袁偉民先生掀起的“體壇風云”。袁偉民的新書《袁偉民與體壇風云》近日出版,其中“申奧:深層的故事”一章中,袁偉民直言由于一位國際奧委會資深的中國委員“不聽招呼,自作主張,自行其是”,險些給北京申奧成功造成負面影響。明眼人一看便知這位資深委員指的是何振梁先生。面對袁偉民的指責,何振梁近日出面反駁,“好人不知壞人有多壞,壞人不知好人有多好!”字字鏗鏘。
在何振梁先生出面反駁之前,讀者一定對袁偉民先生的披露深信不疑。畢竟,一個退休的官員沒有理由去彌蓋歷史真相,況且,在新書發布會上,袁偉民先生特別強調,出這本書的目的就是為了披露“很多部門里的人都知道而老百姓搞不清楚”的事,不說出來,長此下去就沒人說真話了。
那么,僅僅以“退休者”的身份作擔保,真相是不是一定可以成其為“真相”呢?
同樣的疑問也存在于這場“洋相百出”的全運會上。兩名跳水裁判指責國家游泳運動管理中心副主任、國家跳水隊領隊周繼紅一手遮天,內定冠軍,一夜之間“倒周”的旗幟遍山都是。出面指責周繼紅的兩名跳水裁判都是已經退役的人了,他們不再懼怕周繼紅手中的權力。
無論是袁偉民和何振梁的“較量”還是全運會上“倒周”的指控,如果沒有冷靜全面的分析,旁觀者自然容易站到指證者的立場上來,因為指證者擁有“我已退休了什么都不怕”的勇氣。在中國目前的官場生態中,某些官員的失信、姿態不獨立等反而襯托出了“退休者”的膽量。公眾很容易相信沒有了仕途的顧慮,退休者更敢擔當更敢說真話,退休者的身份更容易為他們贏得道德優勢。有這種道德優勢在,其發言的分量和公信度自然占了上風。公眾寧愿相信,無官一身輕的他們,人性中的良知更容易被激發出來。
的確如此,如果沒有人性中的良知,很多真相是無法重見天日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能夠靠證據說話,倘若指控周繼紅的兩位裁判所言屬實,潛規則盛行于跳水裁判評分之中,那么抓實證據又談何容易?
當讀者正欽佩于袁偉民先生說真話的勇氣時,細細掂量何振梁先生的反駁,也并非毫無根據——“國際奧委會的投票都是秘密進行的,請問他是到哪查到我支持金云龍的?或者又是誰跟他說的?這種杜撰只能欺騙那些不了解真相的人。”是啊,如此機密的事情袁偉民先生是如何獲知的,書中并未披露。
而馬鳴們對周繼紅的指控又是不是一定屬實呢?也有輿論作出了全面的分析。馬鳴其實有個把柄,因為她也曾經為爭取地方隊的成績向其他裁判公關過,這顯然也是違規之舉。從常理上講,全運會是地方體育領導的命根子,而不是總局領導的,所以前者有作假動力,后者沒有;前者是搞事者,后者是監管者。在全運會跳水冠軍內定的風波上,由于周繼紅“外交辭令”般的回應,更使得真相撲朔迷離。
前有車,后有轍。“車”靠的是“退休后說真話”的道德優勢,“轍”靠的是冷靜的分析推理。如此來看,旁觀的我們到底該推車還是拉轍,一時之間竟無所適從。
但無論如何,真相總該被我們孜孜追求,體育界的這場喧囂總不該是大風過后依舊把真相深藏水底吧。如果以“人性良知”之名也逼不出事實的真相,那么一定是我們身處的這個時代的某個環節存在問題。在哪個環節,是什么問題?這個命題令人深思。往大的方面看,在以人性良知為器的逼問中有沒有暗藏私心?往小的方面看,最起碼,中國全運會上“管他白貓黑貓,拿到金牌就是好貓,哪怕是以犧牲個人利益和公平公正精神為代價”的價值追求,已失去其意義。
(陳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