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山大叔不寂寞 寂寞的是春晚
5日是本山大叔52歲生日,有人祝福祈禱,也有人大放厥詞,有人盼望本山大叔早日重返舞臺,也有人放言春晚少了趙本山,觀眾也不會覺得寂寞。俗話說:“眾口難調(diào)”,春晚即便少了本山大叔,觀眾也不會感覺寂寞,還有相聲、魔術(shù)、舞蹈、戲曲等節(jié)目,舞臺上照樣熱熱鬧鬧,本山大叔也不會感覺寂寞,寂寞的反而是春晚。
將東北二人轉(zhuǎn)推向全國,走向世界,本山大叔功不可沒,“小品王”、“千年老一”、“東方卓別林”的稱號也并非過譽。在除夕之夜為全國觀眾奉獻一場終極的視聽盛宴,背后的艱辛也只有本山大叔自己能體會。雖然“本山小品眾口傳,至今已覺不新鮮”,但有本山大叔的春晚從來不缺少笑聲,縱觀春晚的節(jié)目質(zhì)量已經(jīng)整體江河日下,趙氏歡笑能夠眾口相傳已屬不易。
1983年,首屆春晚,全國人民記住了“靡靡之音”《鄉(xiāng)戀》;二十年前的春晚,全國人民記住了《愛的奉獻》、《外婆的澎湖灣》;十年前的春晚,全國人民記住了《常回家看看》以及本山大叔的的經(jīng)典之作《昨天今天明天》;09年的春晚,我們記住了什么?沒有一首朗朗上口的歌曲,沒有一部口口相傳的相聲、小品,《不差錢》已成應(yīng)時之作,春晚真的感覺不寂寞?
春晚的寂寞在于“假、大、空”。舞臺越來越大,燈光越來越炫,形式越來越豐富,特效也越來越晃眼,高科技一擁而上,舞臺上人潮涌動,觀眾漸漸分不清演員和道具,表演也變得亦夢亦幻,四個小時的熱鬧宛如看一場3D電影,讓人身臨其境卻辨不清東西南北。
春晚的寂寞在于拒絕“與民同樂”。2000年之前的春晚走的是群眾路線,形式喜聞樂見,內(nèi)容豐富多彩,除夕之夜普天同慶,全國人民圖的那是一個樂呵,除夕夜看春晚已然成為新民俗,春晚的節(jié)目絕對引領(lǐng)下一年的流行風(fēng),不看春晚的人絕對少之又少。之后的春晚開始探索“貴族路線”,開始拒絕“與民同樂”,然而曲高必定和寡,除夕夜看不看春晚還要討論一番。
身體被透支的本山大叔已無力湊這個熱鬧,春晚也已經(jīng)駛偏了車道。病榻上的本山大叔不用“創(chuàng)造條件上春晚”,自然不會感覺寂寞,而漸漸變得“假、大、空”的春晚,拒絕“與民同樂”的春晚呢?真的應(yīng)該感覺很寂寞。
(姬學(xué)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