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利村侗族風情簡介
大利村侗寨,又稱“大利洞”,位于榕江縣城東北部,距縣城25公里,這里的山水奇特,風土人情別致,人們稱之為“深山明珠”,它有著幽雅誘人的魅力。全村250多戶,1190多人,是個侗族聚居村;耕地面積777.3畝,人均純收入1365元。該村過去主要經濟來源是靠種植和養殖業,現在青壯年外出務工較多,收入轉向勞務經濟。
大利村侗族自稱原籍為江西吉安府人,元朝時期祖輩遷居黎平、茅貢、大容,后遷至榕江的栽麻附近。由于生活、生產需要,這支侗族人民經常出入大利,發現這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是居住的理想場地,于是就搬到這里居住。
大利侗寨十分古樸幽靜,四周古木參天,楠木、紅豆杉、楓香、竹林等隨處可見。具有優越、濃郁、古樸、豐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資源,距縣城榕江只有40分鐘路程,交通便利,與高硐、栽麻、宰蕩村為鄰。“大利洞”侗寨戶與戶之間都是石板路相通,有的是幾家連廊互通,有花橋、小橋相連,布局好似園林格局,通過年的扶貧開發和新農村建設,在各有關部門的支持下,一條寬敞筆直的柏油路直通村中,是榕江旅游線上一道亮麗的風景點。
大利村有最著名的侗族大歌,這種多聲部無伴奏無指揮的民間合唱,從宋代起就有記載,是中華民族音樂的一朵奇葩,被譽為“清泉閃光之音樂”。大利村侗戲,始于清光緒初年,具有獨特的風格,是侗族文藝的一門綜合藝術。其唱腔曲調優美,旋律起伏有致,很有研究價值,是“一部鮮活的民俗風情文化大詞典”。
大利侗族民居多位兩層或三層的杉木結構吊腳樓,以前屋頂蓋多為木皮,現基本換成青瓦,有的立于平地,有的依山傍水而建,鱗次櫛比,錯落有致,樓上住人,樓下慣養牲畜、家禽,堆放柴禾等。大利最具特色的是楊氏四合院,其建筑氣派雄奇,古樸典雅,深藏于大利侗寨之中,屹立于利洞溪畔,坐東而朝向西北,全杉木結構,立地三樓,青瓦屋面,樓院由前堂、兩廂、正屋組成,中有天井。大門闊綽,大額高懸“棟宇維新”,正屋門額“年近期頤”。除此之外,村里還有鼓樓、花橋、石板古道、石板橋、薩壇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大利民族節日主要有“吃新節”,節日期多選卯日或酉日過。節日道理啊家家戶戶都要到田里摘取三穗新谷穗(或禾苞),開天捉鯉魚,婦女在家準備糯米飯、豬肉、雞鴨肉等,然后與煮熟的田魚拿去祭祖。該地吃新節還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不準婦女紡織、做針線活,他們認為房車式旋轉的,如果手搖紡車,預示會把風雨吹走,來年就不會風調雨順。
大利侗寨是“侗歌傳歌之鄉”,古歌、敘事歌、大歌、情歌在木樓里、花橋上、鼓樓下代代相傳,每到夜幕降臨,寧靜的村寨歌聲悠悠,唱出侗家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最求。
大利被譽為“深山里的畫廊”。歌聲和溪流滋潤您的心靈,青山古墓護佑你的身軀,是一片遠離塵埃,“天人合一”的人間勝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