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縣新舟村簡介
東出天柱縣城25.5公里有個小有名氣的“酸湯苗”村子叫新舟。因當地地形如兩葉出海捕撈滿載而歸的小舟,呈“人”字形停靠于此而得名。村民以姓氏而聚居,構成9個大寨40多個村民小組,700多戶3266人。棲息在這片土地上的苗族兒女,千百年來,以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這片神奇土地上的文明,留下許許多多傳奇故事、文物古跡、特別的風土民情。
大致來源于南宋,距今已有800余年歷史的酸湯話,令國際、國內語言學界專家、學者震驚!當地酸湯話。貴州大學中文系導師們對新舟“酸湯話”的研究,特別的地域衍生特殊的語言,簡直就是古漢語研究的天然“活化石”,深入考查和挖掘語言演變史的“黃金寶地”。
新舟四周山巒環抱,村民依山而居,門前一片開闊的良田大壩,一條清澈小溪穿村流過,白土水庫碧波蕩漾,千米長渠繞村潺流,溝渠兩岸柳樹成蔭,風光迤邐!寨中有七街八巷,鵝卵石鋪就的花階路古樸典雅,鱗次櫛比的民居別具一格!周邊有七坪八坡,景區景點繁綴。“東有和尚日誦經、南有覆船入洞庭,西有馬塘官下轎,北有白巖伴老仙。”,還有“霧繞層巒、云山聳翠的、白石峰高、硐橋虹臥、南浦橫舟、亭塘歇馬、二象鐘靈、三臺顯瑞”!真乃“堂前樓后放眼去,萬般美景收進屋”!
新舟歷史文化積淀厚重而久遠!早在元代泰定年間(1324-1328)就有楊氏遷入,明萬歷年間起,舒、吳,宋等氏相繼入駐,聯姻衍生,人才輩出。從楊宜科、宋仁傅進京趕考足可略見一斑。話說乾隆三十一年(1766),二人赴京趕考,一路吟詩賦對,師唱徒和,佳聯迭出,好不春風!待到金榜提名,徒弟宋仁傅中了丙戌科三甲第117名進士,而先生楊宜科僅得了個副榜,皇上聞知楊乃仁傅之師,特恩準復試,出題:“徒中師不中”,楊情急思滯,無從下筆,交白卷而出,在闈外等候的宋仁傅上前問之,楊低頭羞嘆:“唉,人爭命不爭,莫奈何!”,宋急問先生:“你寫上了不?”“寫什么呀?”“‘人爭命不爭’呀!”,先生頓悟:“我沒寫。”宋埋怨:“你怎么不寫上呢?”次日宋將先生補考奏明皇上,于是宜科先生也得了個恩貢。宋旋經殿試,因詞章書法超群,被乾隆欽點為翰林庶吉士,成為當朝有名的“苗學士”,貴州第一位苗族翰林庶吉士,天柱縣有史以來第二位進士,入朝翰林院供事13年。乾隆四十四年(1799)翰林院散館,皇上賜封河南衛輝府淇縣知縣,乾隆四十八年(1783)逝于官署。現宋仁傅的住址、衣冠冢、誥封碑和他親手栽植的大香樟樹等遺跡遺物依然尚在。故事膾炙人口、感昭后人,據當地私塾先生楊宜科兄弟遺留下來的窨子屋青磚上的所刻“乾隆十六年(1752年)”字樣推算,至今也應有255年歷史。
新舟村宋、吳、舒氏三大宗祠在不足百米遠之間,座北朝南,依路而建,且與向東延伸的景點“三星戰月”、“一網罩九龜”、“白云庵誦經”連成一線,形成獨特的“旅游線”,又與白市街頭雄偉的楊氏宗祠遙相呼應,構成罕見的“宗祠群”,它們與村里冬暖夏涼,干洪清澈,四季常流的21眼大小古井,廣布山林、村頭寨尾的松、杉、香樟、春香、銀杏、楓木、麻栗等10余種名木古樹及宋仁溥親手載種至今依舊枝深葉茂的古香樟樹、千年古銀杏,沿溪架起的10余座大小石拱橋所組合而成的井文化、樹文化、石橋文化給當地增添了無窮的文化內涵和人文魅力,令人留連忘返。
讀著200多年滄桑歲月的年輪,如今的新舟人正沿著祖輩的輝煌足跡,在小康大道上開拓奮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