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寨縣興仁鎮王家寨村簡介
王家村,苗語叫“嘎鬧樣略”、“方尤”,意為苗族大寨、蚩尤后裔居住的地方。其位于丹寨縣城東北部,距縣政府駐地27公里。東接翻仰村,南連福亞村,西鄰翻杠村,北依巖英村。總面積1.88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328畝,森林覆蓋率70%。下轄王家寨、王情寨兩個自然寨四個村民小組,共113戶527人,全為苗族,系丹寨縣七種苗族體系中的“舟溪苗”支系,均為王姓,故名王家村。
王家村的苗族同胞與遠古時代的“九黎”、“三苗”有著極深的淵源,自稱為蚩尤后裔,早在清代光緒初年以前就從雷山縣境遷入此地。在建筑風格上,王家村至今依然存有古色古香的寨門,依然獨具特色的吊腳樓,長廊相連,短梯相接,錯落有致。在生活習俗上,王家村的房前屋后依然保有成片的千年古楓樹,并尊為“保寨樹”,依然保持著兩千多年前的唐朝發型和服飾的古老樣式。特別是王家村的苗族女子,她們的著裝沒有婚否的限制與區別。平時,頭綰大髻,額前盤發檐,老年婦女外搭青布巾。上穿青、藍色大低領對襟式單紐扣短衣,外拴自織彩條格子寬布帶或剌繡圍腰,衣袖寬大(約24厘米)且僅長至肘部裸露的手臂套上素色或繡花的袖筒。下穿齊膝青色百褶裙,拴前后兩塊青色護裙片,后裙片一般都繡花并鑲貼五彩飾片,片腳吊須。在結婚或節慶時這里的苗族女子,她們都是頭戴銀牛角,發髻插銀梳、銀簪、銀花、纏繞銀絲鏈。上裝或是華麗的緞質面料繡花衣,或是土布縫制的綴滿彩繡并鑲釘有數百顆銀泡、銀鈴、銀花和彩珠的銀花衣。嶄新的百褶裙外圍,披著滿是剌繡、貼花圖案加彩色吊須的護裙片,吊掛著鑲有許多銀鈴、銀泡、銀鼓面、銀刀、銀錐、銀盒等的織錦帶。頸上、手腕上戴著白晃晃的銀項圈、銀手圈。全身銀飾就有幾千克重。整套服飾絢麗奪目,把女子打扮得如花似玉。
王家村的民族節日眾多,主要以苗年、翻鼓節、吃新節最為隆重。特別是翻鼓節,每年農歷正月過后,農歷二月的第一個“亥”(豬)場天,王家苗族同胞都宰豬殺羊,邀親朋、接好友來同慶翻鼓節。節日期間,老人們在家款待親友,姑娘和小伙們則三五成群、結伴相約到蘆笙場,翩翩起舞,互表衷情。
王家村的苗族同胞喜吹蘆笙,能歌善舞。歌以苗族飛歌、山歌、敘事歌、酒歌最為常見,舞以木鼓舞、板凳舞、蘆笙舞最為出名。因王家村原生態民族文化保存完好、民族風情濃郁, 2006年,被第三屆都勻國際攝影博覽會組委會列為苗族采風創作定點村寨。同年6月16日,貴州電視臺“五大民俗”攝制組專程到王家村拍攝苗族風俗主題片。香港、深圳、上海等地的攝影藝術家多次到該王家村采風。國外的日本、韓國和國內的香港、上海、廣州、深圳、中國臺灣等地的客人,也在王家村過節日時,由貴陽海外旅行社帶來觀光旅游。
王家村同胞以農耕為業,兼苗族剌繡、蘆笙制作等民族工藝制作作為其經濟來源。如今的王家村,已實現“六通”即通水、通電、通路、通閑路電視,通互聯網,建成村衛生室、蘆笙堂。90%以上農戶實現改水改廁,道路硬化達95%,村寨內規劃整齊劃一,成為了一個地道的民族風情寨和丹寨縣民族刺繡等手工技藝培訓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