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山雞變鳳凰
本港訊 (李茂奎)楊希林,三棵樹鎮洞下村的一個普通農民,靠養殖山雞,走向了勤勞致富路。
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幾年的所見所聞和親身感受使楊希林深深地認識到,要想扎根于社會、要想有所人生成就,必須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和基礎,去開創屬于自己的事業,決心一下,楊希林毅然辭去了好心人的竭力挽留的那分城市工作。通過一段時間的市場認真考察和分析以及山雞養殖技術的學習,然后一頭扎回了告別多年的家鄉--洞下。經過多方奔走和努力、最終取得了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和洞下村黨支部以及大部分村民的積極支持和幫助,于2008年4月15日在三棵樹鎮洞下村一片荒無人煙的大山里開始創建“凱里市送阿尼七彩山雞科技養殖基”。
“萬事開頭難”,為充分考慮山雞的生活習性和生存特點,楊希林特地選擇了一塊遠離村寨人煙的偏僻大山里作為基地。由于地處偏僻、人跡罕至,不僅用水、用電非常不便,交通運輸也異常堅難,在白手起家、資金緊缺的情況下,楊希林和愛人充分發揚了父輩傳承下來吃苦耐勞的優秀本質、積極地出主意、想辦法、精打細算,并以幾年在外打工所學到的一些基本技能,自己動手,伐木打磚、拉電引水、開道;既是木工、又是水泥工,既是電工、又是筑路工,能干什么就干什么。楊希林的執著、艱辛打動了原來不理解他們行為的家人和村里的一部分鄉親,紛紛向他們伸出了熱情之手、關愛之心。
經過大家兩個多月的努力、一個初具規模的山雞養殖基地就出現在這偏遠的大山里,并在2008年6月份正式投產飼養,當年就成功飼養出欄土雞3000余只、山雞2000余只,到現在為止基地總共投資50萬余元,基地建成孵化室1間、立體育雛室2間、育成舍10間、生態放養區2座、放養大棚4個、職工生活管理用房6間,占地約50余畝;目前基地存欄種山雞1000余只。通過近兩年的摸索和嘗試基地已基本掌握山雞的反季節下蛋以及平常下蛋飼養技術,現在日產蛋量在350枚左右,月產山雞苗在8000羽左右,到2010年年底計劃出攔山雞苗80000羽(大部分山雞苗發給協會養殖戶飼養)、商品山雞達20000只。
由于開始時籌集所有資金均用于建設場地,投產時已無資金購置繁殖雞苗用的孵化設備,初次投產、雞苗全靠到外地購買,,由于長途運輸損失多、成本高,成活率低、在2009年1月為解決這一問題,楊希林以自己所學知識,認真研究、摸索規律、大膽設想和嘗試,采用土辦法--水床孵化法、運用現代科學道理,使自已制作的簡陋孵化設備第一次試孵,就成功孵出2000只健康雛山雞。土設備畢竟較為落后、不比現代化機器,為了保證最高的出苗率,孵化期間必須保持2小時一次人工翻蛋,并隨時關注水床上的溫度和濕度,不分白天、不分黑夜半點不能馬虎,非常辛苦,但是再苦再累最終換來的是成功、是喜悅、是幸福。在2009年3月凱里團市委得知這一消息后特地為基地購置了一臺全自動的中型孵化機,從此解決了以往較為落后和勞動強度大、出苗率低的孵化方法。
人工飼養山雞這是一項特種養殖行業、必須嚴格地遵循山雞的自然生活習性,并結合現代的科學飼養方法,才能產出更多、更優質的山雞去滿足客戶,贏得市場;對此,楊希林認真查閱相關資料、并走出請進,向專家資詢、求教,總結別人的經驗、完整糸統地制定了整套飼養和科學管理制度,嚴格科學地操作和管理,使整個場地紿終保持干凈、整潔、有序。自基地建成投用以來曾受到州、市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多次得到權威性專家的好評,基地在2009年1月被三棵樹鎮團委授為“凱里市三棵樹鎮青年創業示范基地”,2009年3月被共青團凱里市委員會授為“凱里市青年農民創業示范基地”,2009年5月被貴州農經網授為“貴州農經網服務示范點”。
由于近年來養殖山雞的人越來越多、市場竟爭也越來越大,基地在2009年4月開始湊備并在11月正式成立了“凱里市森泰山雞養殖協會”,自協會成立以來一直以“協會(基地)+農戶(會員)”的經營模式;協會經常組織會員學習養殖技術、相互交流養殖經驗、共同探討山雞市場銷路和策略,在短短1年內就成功在凱里市范圍內發展會員養殖戶7家,在雷山、黃平、臺江、劍河、鎮遠、天柱、溶江等地發展縣外會員養殖戶10余家,在協會的組織和帶動下山雞銷售渠道順暢,會員收入穩定。
執著的追求、艱辛的付出、努力的奮斗,換來了一只只美麗而又可愛山雞問世,現在小山雞還未出欄,每天均有各地客戶的電話或親自到場來購買及訂購產品,市場前景非常可觀;由于山雞的適應性強、存活率高;所以養殖投資少、風險低、效益高,是我們山區農民脫貧致富短、平、快的理想項目。楊希林想,我是農民的兒子、是有知識、有文化的現代青年,國家、社會給了我們這一代人提供了這樣的好的舞臺,各級政府和山鄉的親人們給了自己不斷的支持和幫助,自己雖然剛剛起步,前面一定還會遇到很多的困難,但堅信,有各級政府及社會各界有力的支持和幫助,走的路一定是寬廣的路、陽光的路。自己一定要更加的勤奮努力,盡快把這份產業做大做強,運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最終帶動周邊村寨的農戶共同從事這項特種養殖行業,擴大產業,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以此來回報社會、回報鄉里鄉親、回報養育了我的這塊圣潔的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