凱里地區少數民族山寨十日游
行程:貴陽——>凱里 (魚洞溶洞、麻塘革家村寨)/——>舟溪 鄉、雷山(千戶苗寨)/——>榕江(變色龍塘)/——>從江/——>高曾從江/——>肇興黎平/——>鎮遠/——>鎮遠古城、青龍洞/ ——>無陽河三峽、施秉云臺山/——>黃平飛云崖——>凱里。
本線特點提示:
黔東的凱里、鎮遠、黎平一帶,是貴州離東部最近的地區, 又有湘黔鐵路與外界溝通,和省外交往較多,但這里卻有最濃烈的少數民族風情,有最古老的民族村寨,還有保存最完好的古城, 這里的自然風光也依舊幽深奇麗,令人稱羨,令人向往。
濃烈的少數民族風情:節日最能展示一個民族的民風民情與 民俗。苗族一年里有130多個節日,而凱里的舟溪鄉卻是專門為少數民族過節形成的聚會歡慶場所。這里每逢節日盛況空前,不 僅是青年男女聚會、民族服飾展示的場合,還有許多平日難得一見的勝景。如賽蘆笙、歌舞表演、賽馬、斗牛等,尤其是斗牛, 據說一年只有在豐收之后或苗年里才有。這里的斗牛比西班牙的斗牛更加原汁原味,更加古樸,場面也更熱鬧。如果游人深入到 苗寨、侗寨去,還能觀賞到苗家、侗家的生活習俗。
古老城池與村寨風貌:位于湘黔鐵路線上的鎮遠古城,不僅 城墻建筑依舊,在別處難以覓到的古代關隘和古驛道、木構的古代吊腳樓都保存著,真是奇跡。苗族的革家是苗族的又一分支。 從江的豈ba沙bia村、加翁村,高增鄉的侗寨、西江的千戶苗寨,都是古老、如詩如畫的民族村寨。要看苗家的銀飾,就要到麻塘 的革家;要觀賞苗家的吊腳樓,則要去西江的千戶苗寨;要參觀鼓樓、風雨橋,必須去從江的侗寨;要訪間苗族最古老的村寨, 只有去從江的豈ba沙bia村,這里的男子依然盤結蓄發,村民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
幽深奇麗的自熱風光:鎮遠以南不遠處,居然也有 "三峽" 風光。無陽河上的龍王峽、諸葛峽、西峽、幽深莫測,船行其間奪人心魄。施秉的云臺山、黃平的飛云崖,包括凱里的魚洞溶洞、 榕江的變色龍塘,都是奇麗難覓的自然界杰作,會讓游人有意外 的驚喜。其中有"黔南第一勝景"的黃平飛云崖,不僅有聳立天 際,朵朵如云的崖巖,人造的古樓閣與崖洞編織得天衣無縫,仿如天成。古人的借景構圖藝術,令人嘆服!
本線景區、景點介紹: 凱里 位于黔東南部苗嶺山麓清水江畔。這里氣候宜人、冬 暖夏涼、風景秀麗,主要風景名勝有魚洞溶洞、平良古峽、苗寨 風情等。
魚洞溶洞洞深8千米,洞內有琳瑯滿目的石鐘乳,形態各 異,有的似宮殿、梯田,有的如林海、巨柱?quot;降雨廳"高達60 多米,石柱叢生,蒼穹內細雨紛紛,濺落溪水中,朵朵水花瀝瀝 有聲。"吊鐘廳"懸垂著大小不一的鐘乳石,用手擊打,聲如鐘鳴。洞內溪水中盛產娃娃魚和水晶魚,是一座仙境般的大溶洞。 麻塘村寨 這里居住著一個古老的民族章家,是苗族的一個分支,其信仰、語言、服飾與苗家又有明顯區分。革家少女頭頂 蠟染小珠帽,發髻上插小銀箭,背上披掛、腰腿綁著挑花帶,胸前掛滿銀制刀槍劍戟等小飾物。革家擅長蠟染、挑花,酷愛喝酒。 客人來訪必在路口請客人喝自釀的米酒,嘗一塊臘肉,還要在客人臉上蓋上紅色的酒戳,以示成了革家人。
舟溪鄉 這是凱里地區少數民族歡慶節日的場所。每逢節日, 常聚有四五萬之眾。這里有賽馬道、斗牛場、蘆笙堂、歌舞表演場等。賽馬場上高頭大馬齊驅奔馳,塵土漫天,煞是熱鬧。斗牛 場上,多對牛對角拼刺,圍觀群眾歡呼雀躍。蘆笙堂幾十組、幾百只蘆笙齊奏,響徹云霄,聲震山野。歌舞場,是苗家姑娘云集 的地方。姑娘們多穿短裙、著花衣、束花腰帶、穿花鞋、綁花腿,頭上、胸前銀飾令人眼花繚亂,沉甸甸,叮當聲不絕。據說,佩 戴多的姑娘,頭上、胸前銀飾重達7千克!苗家節日多,每年多達130多個,稱為百節之鄉。有苗年、斗牛節、蘆笙會等。
雷山縣 位于凱里以南33千米,以苗族斗牛聞名遠近。斗牛 是苗族的傳統娛樂活動。斗牛時,滿山坡擠滿了觀戰人群。參戰的牛皆膘肥體壯,毛色油亮,賽前灌以米酒,牛眼發紅,膽量倍 增,雙方從相距二三十米處狂奔而來,四角猛烈碰撞,輸者扭頭而逃。規定時間內如不分勝負,則判兩牛皆勝。每當斗牛離場時, 小伙子沖入斗牛場,用繩子套住牛后腿,齊心用力往后拉,在萬眾喝彩聲中,能一下子套住牛的小伙子,則被人尊為英雄。得勝 的牛,封為 "牛王",披紅掛彩,主人可獲獎金。當地的苗族服飾也以碩大如牛角的銀制頭飾為美。
西江千戶苗寨 位于雷山東北36千米處。這里居住的是苗族 西氏支系。千戶苗寨四面環山,重巒疊嶂,梯田依山順勢直連云天,白水河穿寨而過,將西江苗寨一分為二。寨內吊腳樓層層疊 疊順山勢而建,又連綿成片,房前屋后有翠竹點綴。吊腳樓多為三層,基座以青石、卵石壘砌,一層圈養牲畜,二層住人,三層 為糧倉。居住層有長廊,圍有木欄,設有長凳,苗家姑娘多在此挑花刺繡,人稱長廊木凳為"美人靠"。苗寨以青石板路串連,楓 樹成林,楓香撲鼻。
榕江縣 距雷山約123千米,位于兩縣之間,有著名的變色 龍塘景觀。變色龍塘又稱九里龍塘,是山洪暴發引起地陷而成的一個天然湖泊。每日清晨,湖面水霧迷漫,縹渺似云煙,湖水碧 波寧靜,湖中獨木舟輕巧似葉,飼養珍珠的人多乘它去種珠、采珠。每到中午湖水變成橙黃,而至傍晚,水色則成墨綠。到霜降、 立冬前,湖水一夜之間竟變成深黃色,歷時3日后又恢復原色。 附近有條"十里干溪",也頗有趣。溪中常常突然不見水流,只留 下溪谷中的卵石,要待間隔一段時間,溪水又重新出現,這種時出時沒的現象,令人稱奇不已。
從江縣 與廣西交界的高增鄉,是侗族聚居的村寨。這里有 濃濃的侗寨風情。寨中有高高的鼓樓,是侗家議事聚會的場所。
寨首寨尾有風雨橋,是侗家小憩的地方,寨中以青石板鋪路,路 邊多涼亭、水井,供路人休息、飲水。每遇貴客,姑娘盛裝在風雨橋頭設攔路酒,客人喝過酒后方可進入村寨。侗家好客,遇有 客人要設 "合攏飯",全寨每家各出一菜共同款待來客,席上還要喝"轉轉酒",邊轉邊唱邊喝交杯酒,熱鬧非常。侗寨的"踩歌 堂",是青年男女擇偶婚戀的民俗活動。每當此時,青年女子盛裝齊集鼓樓坪場中央,踩歌跳舞,男青年在鞭炮、鐵炮聲中飛馬奔 入,繞場一周。姑娘將自己繡的花帕掛到相中的情郎馬上,再雙雙擠出人群,消失在山野之中。
從江加翁村 是一處典型的苗寨,這是一處與外界交往甚少 的地方。此寨苗家不懂漢語,唱的是古老的苗歌,米飯用竹筒蒸,臘肉用水煮,米酒自己釀,但喜歡請人吃飯。此處出產一種小黑 豬,體重不足50千克,體長半米左右,或煮或烤,皆肉香滿寨,人稱"香豬",是這里著名的特產。
從江岜ba沙bia村 這是一個仍保留著秦漢時代傳統的古 老村落,男性仍蓄發盤結,男女老少均穿藍色泛光的衣物,住吊腳樓,以樹皮蓋頂,上面長滿青苔。全寨糧倉建在寨子下方,據 說可以防火,村民皆用石臼舂米,女人以木機紡紗織布。全村過著男耕女織古樸的生活。隨著與外界交往的增多,這里也逐漸在 發生變化。
黎平縣 與湖南接壤。在從江與黎平之間有個名叫肇興鄉的 侗寨鄉,全鄉又分仁、義、禮、智、信五個自然村,是最大、最古老的侗寨。每個村寨各有自己的鼓樓。鼓樓皆以杉木為柱,穿 榫銜接,中有沖天柱,四周有四根大柱支撐,外圍多有12根小柱,分別代表一年四季和12個月,以示平安康樂。樓內置皮鼓一 面,用以召集村民議事聚會或報警。鼓樓中央設火塘,四季不息,是村民吹笙、談古論今的場所。侗寨民風淳樸,涼亭、鼓樓中常 備有草鞋、煙草供路人隨意取用,來客受到隆重接待,要喝"攔路酒",吃"合攏飯"。侗族的風雨橋,是侗家的標志建筑之一, 是侗族工匠的創造,也是侗寨一道亮麗的風景。它以青石砌墩,杉木鋪面,上面有廊和樓,廊內有倚欄、有神龕,多供奉關公像, 原名花橋,是郭沫若同志題字后,侗、苗地區皆以風雨橋稱呼。
侗家的祭祖節,載歌載舞,侗家姑娘盡顯亮麗歌喉,極其熱鬧。 鎮遠古城 是從 "湘楚"入 "夜郎"的一個重鎮,距貴陽300千米,具有古樸、幽靜的水城景色。這里碧水如鏡,游船穿 梭,兩岸粉墻黛瓦,小巷狹長,戶戶有碼頭,魚鷹的嘎嘎聲、捶衣棒的拍擊聲、婦人的歡笑聲交織在小河上空,古城至今仍保存 著水陸并行,小橋、流水,一派江南水城風光。由于古城地處長江支流無水的上游、無陽河峽谷地帶,四面環山,中間夾水,地 勢險要,風光絢麗,是兵家必爭之地,故留有不少文化古跡。這里有古廟、古殿堂、古城墻、古碼頭、古橋梁,連民居、巷道、 泉井、城池的形制,郡保持著古代風貌,甚至古代的關隘、驛道、木構的吊腳樓等都保存了下來。如今,游人依然可以看到一座小 巷幽深、溪河縱橫、泉井密布、山川秀麗、林木蔥郁、城池完整的古城風貌。古城東中和山,有一青龍洞,洞內奇態詭秘,洞巔 古建筑群金碧輝煌,被譽為"黔東第一洞天"。
無陽河三峽 位于鎮遠古城以南的施秉地區,有龍王峽、諸 葛峽、西峽,全長35千米。
龍王峽 有火燒赤壁"、"飛泉三疊"、"一線天"、"高碑湖" 等勝景。火燒赤壁是一堵長城似的巨大石屏,高高聳立在河岸上,石質呈紅、黃、橙、紫、黑、白各色,火燒一般,濃烈而燦爛。 飛泉三疊是一股從百米峰頂飄落的泉水,被兩塊巨石攔腰折為三段,上段如索練、中段如束絲、下段似銀霧,又名三疊水瀑布。 在一線天,船行其間,有鐵壁將合之感,奇險動人心魄。高碑湖水綠平緩,湖水與梯田交錯,漁舟點點,苗寨掩映綠樹叢中,人 稱世外桃源。諸葛峽 原名甕蓬洞,當年灘急水惡,不能通行,諸葛亮為 南征孟獲,下令鑿通甕蓬洞以運糧草。后人為紀念他,遂名諸葛 峽。
西峽以瀑布、飛泉、險灘著名。兩岸山巒疊翠,飛瀑越空 谷,流水淙淙,遠山近水霧蒙蒙,十里長灘、十里桃園,引人入 勝。
施秉三臺山 主峰海拔964米,孤峰突兀,直插云霄,山巔 平坦如臺,古柏環抱,云騰霧繞,故名云臺山。云臺山風景區有 綠玉帶似的茶店河,有卵石鋪的古驛道,有仙氣襲人的土地廟, 有彌勒山洞中的倒生石帷幔,有杉木河風景區。杉木河,水深及 膝,水底細砂、卵石可見,魚翔淺底,雁宿沙洲,是野營露宿、 戲水的勝地。
黃平飛無崖 位于黃平縣東北12千米的飛云崖,如朵朵飛 云,故名。這里古樹參天,竹木茂密,山高崖險,古建筑群或平地矗立,或巧嵌山崖,或瀕臨清溪,皆小巧玲瓏,兼有南方與本 地特色。其中有明代的月潭寺、養云閣等。飛云崖有巨大巖穴,人稱飛云洞。這里的崖巖如檐覆出,石乳倒垂如樓殿的門闕。此 處還有依崖而建的木閣,精美絕倫,稱接引閣,似嵌入的巨幅浮 雕。黃平飛云崖有"黔南第一勝景"之譽。
本線風物特產:
黔東地區的風物特產均有濃濃的苗家、侗家風味。工藝品中 要數苗家的銀飾、刺繡、挑花和蘆笙,還有傳統的蠟染織物。其中苗家銀飾,幾乎村村寨寨都有專門的工匠銀攤。當地苗家婦女 以銀飾多少為財富象征,又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工藝雖古老,但較成熟,頃刻之間就可以完成一件頭飾或手飾、頸飾。侗寨的侗 錦也是精美的工藝品。在侗寨,婦女田耕之余,以木機織錦,再制成頭飾、圍腰、挎包等工藝品,有的還行銷外地。
苗侗兩族還喜食酸性食品,如酸肉、酸魚、酸湯。侗族的酸 肉、酸魚都是腌制多年的,生熟均可食。腌制年代越久越珍貴。苗侗地區的打油茶、糯米糍粑更是遠近聞名。從江加翁苗寨出產 的香豬,香溢數里,是豬中珍貴的品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