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秉中國漂城水龍狂歡(圖)






據遼寧北國網消息 施秉縣位于貴州省東部、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北部,與鎮遠縣、劍河縣、黃平縣、遵義地區余慶縣、銅仁地區石阡縣等縣接壤。縣城距省會貴陽230公里,離州府凱里81公里,湘黔鐵路、公路穿境而過。全縣國土總面積1543.8平方公里,轄4鄉4鎮60個行政村和2個居委會,總人口15.8萬人;居住著苗、侗、布依、漢等13個民族,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52%。
施秉屬于黔東中低山、丘陵區,海拔486一1869.3米,平均海拔800米,地處亞然帶季風氣候區。縣內電力、礦產、生物、旅游等資源豐富。
施秉縣是貴州東線旅游腹地,總面積640平方公里的國家級舞陽河風景名勝區有425平方公里在施秉境內,主要有上舞陽河、下舞陽河、杉木河、云臺山、黑沖5大景區。杉木河漂流已成為貴州的旅游精品,施秉被譽為“中國漂城”。馬號、雙井、楊柳塘等地有著古風濃郁、異彩紛呈的少數民族風情。
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
2000年以來,施秉縣搶抓國家西部大開發的良好機遇,堅持與時俱進,開拓進取,以“三城”(中國漂城、中國硅城、西南藥城)建設為龍頭,集中精力抓經濟建設不動搖,經濟社會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勢頭。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2008年,國內生產總值完成95482萬元,財政總收入完成14386萬元。
傾力打造旅游發展平臺,唱響“中國漂城”。旅游業是施秉最有特色最具開發潛力的產業,已成為全縣的支柱產業和帶動全縣經濟起飛的龍頭。施秉毫不動搖地走旅游興縣的路子,樹立大旅游、大市場、大發展的觀念,以大手筆、高起點構建舞陽河旅游經濟圈思想為主導,打好生態旅游和民族文化兩張牌,發揮杉木河漂流品牌優勢,傾力打造“中國漂城”。
實施工業富縣戰略,把“中國硅城”推向世界。充分利用施秉電力、礦產資源的組合優勢,重點扶持、培育電冶硅工業。施秉恒盛冶煉有限公司如今已成為一個帶動電力、礦產、運輸、商貿、城鎮開發等聯動發展和解決剩余勞動力就業的產業鏈,已建成6300KVA冶煉爐38臺,成為亞洲最大的硅礦冶煉企業。
按“田煙土藥”思路調整農業結構,著力建設“西南藥城”。施秉縣依托自然資源,按照“田煙土藥”(即田種煙,土種中藥材)的思路實施高效高稅農業。2006年種植烤煙4.38萬畝,收購煙葉10.62萬擔,煙農收入7106萬元;種植中藥材4.75萬畝,產值5100萬元。作為目前貴州省最大的中藥材種植縣之一,施秉以建設“西南藥城”為目標,大力發展以太子參為主的中藥材產業,到2010年,全縣藥材面積發展到6萬畝,把中藥材培育成農民增收、鄉鎮財政增收的主要支柱。同時,在發展中藥材生產上實現“四輪驅動”:市場拉動、科技推動、集團帶動、基地聯動,嚴格按GAP要求,突出天然、優質、無污染,打造世界級品牌,讓“施秉中藥材,世界看得見”。
潑水狂歡——施秉玩水龍
在“中國漂城”施秉,有一種潑水狂歡活動——玩水龍。只見色彩斑瀾的水龍游街竄巷,邊行邊舞,沿途的群眾有的用盆,有的用瓢,有的用桶,裝滿水后向水龍潑去,水龍則在“大雨”中盤繞騰挪,上下翻飛,水潑得越猛,水龍舞得越矯健。開始是人潑龍,到了后來,就成了人潑人,大家潑水狂歡,水龍所過之處,也變成了“水街”。
水龍,又名青龍,是施秉縣城關地區曾盛行的求雨祭祀活動。每逢天旱,當地群眾便自發組織起來舉行,整個活動時間為1至3天,走街串巷的舞龍,龍到之處,每家每戶用木盆、木瓢舀水潑龍。
施秉水龍制作時以楊山竹為原料,青篾編制成龍的筋骨,用生鮮的楊柳樹條葉,從龍頭、龍身、龍尾編扎好,用綠、黃、紅等顏色繪成龍鱗。龍身長約8—14米,分為5節、7節、9節等,每節裝有1米至2米高的木柄,供玩者舞動使用,舞龍人員均為單數,且為童男(傳說童男有靈氣,雷公看到后,才肯開恩降雨)。龍扎好后,先由一位敲鑼的人,在頭一天沿街串巷的喊:“家家戶戶水缸裝滿水,明天青龍來時,用水潑龍。”出龍前,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擺上供品,焚燒香紙,向天神、龍王祭祀,“天地自然,穢氣消散……水龍神,水龍神,你把三災八難帶入海中,徹底埋藏,保風調雨順,國泰民安,五谷豐登、六畜興旺……”隨后,玩龍的隊伍便可出發了,出發時一路敲打銅鑼作為前導,水龍跟隨其后,邊舞邊走,街道兩旁的住戶用瓢、盆盛水潑向龍身,以龍頭為重點潑水對象,男女老少都可參與潑水,其景其情,熱鬧非凡,具有濃郁的鄉土生活氣息。因此,水龍所到之處,特別深受群眾歡迎。
施秉玩水龍已有上千年歷史。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年久旱無雨,太陽像火一樣曬得百花凋謝,五谷不長。人們想盡了各種方法,而老天爺根本沒下一滴雨,人們只好聽天由命了。一天晚上,一位神仙托夢給一位叫寶公的老人說:“龍、人和狗是親兄弟,人是老大,龍是老二,狗是老三。兄弟仨長大后,分家時龍得到的家產極少,于是負氣出走。后來,龍成為了掌管風雨的神,可只要一想起分家的事就很生氣,于是故意不下雨,讓天干使人得不到好收成。你們如果想得雨,就扎一條水龍,抬上狗,敲鑼打鼓上街舞一趟,還要邊舞邊潑水,一直把龍舞到河邊,讓龍知道你們心里還有他這個兄弟,這樣他就會降雨了。”寶公喜獲此言,立即去和寨老們一商量,大家都很贊成扎一條水龍來舞。于是,群眾編扎水龍,熱熱鬧鬧地舞上街,一直舞到河邊做完祭祀儀式才回家。果然,龍見到人舞著水龍,抬著狗來到河邊,念及弟兄之情,降下甘霖,解除了人間的旱情。從那以后,每逢五黃六月久旱無雨,群眾就擇定吉日玩水龍求雨,舞龍的隊伍所到之處,街道兩側的居民就用水潑龍,舞龍結束后將水龍投入舞陽河任其自行沉入水中。群眾都說潑水龍的水是“吉祥水”,水潑得越多,則表示吉祥如意,興旺發達,當年就一定會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如果誰要有幸被潑上吉祥水,就會事業發達,財運興隆。
而今,國泰民安,人民豐衣足食,玩水龍已不再是為了祭祀求雨,而成了當地的潑水狂歡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