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江“打工經濟”鼓了農民腰包
在麻江縣碧波鄉柿花村,一幢幢小樓房拔地而起,這些醒目的新樓被村民稱為“打工樓”。在柿花村外出務工的800余名男性勞動力中,有90%以上的都學會了建筑技術,每年可創收450余萬元。
“一年土,二年洋,三年家中蓋新房,四年回家辦工廠。”這句順口溜是麻江縣“打工經濟”發展歷程的真實寫照。隨著“打工經濟”的崛起,麻江農民脫貧致富步伐加快,農村經濟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去年,全縣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就業達2.9萬人,平均每人每年純收入4500元,僅此一項就為農民創收1.3億元。
為解決外出務工農民無一技之長、難于立足的問題,該縣建立了以縣職業中學為龍頭,各類培訓機構為支撐的教育培訓體系,有針對性地開展農民創業技能培訓和務工技能培訓,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和就業競爭力。并將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工作納入黨政重要議事日程,層層分解轉移任務,建立完善了縣、鄉、村三級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服務中心,動態掌握農村富余勞動力轉移情況,同時積極組織興辦農村勞動力輸出和輸入中介服務機構,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轉移。
麻江縣還著力實施“回引工程”,并提供一系列優惠政策,為外出打工者回鄉創業搭建平臺。景陽鄉茅草村村民徐益順利用在長沙、福建等地打工學到的飼料加工技術和所積累的資金,投資20萬元在家鄉建養豬場,帶動群眾發展畜牧業。和徐益順一樣,大批熱血青年紛紛攜帶技術和資金回鄉創業,帶動周邊群眾共同走上致富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