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江:西部小學的貧困記憶(圖)

初春的月亮山區,放眼望去,已有幾分綠意,幾樹梨花。
2月27日至3月2日,記者“岜沙行”走訪了貴州省從江縣丙妹鎮所屬的岜沙、長寨、平毫、老或、上歹等幾所小學。這些學校所處位置不僅山高坡陡、箐深水寒,孩子們異常艱苦的學習、生活狀況更是令人瞠目。
岜沙小學:一所尚未走出原始的苗寨完小
“現在開始做第三套廣播體操,原地踏步——走!一二一,立定!上肢運動,沖拳運動,擴胸運動……”2月27日上午9時,丙妹鎮岜沙小學的孩子們,像往常一樣跟隨播放的音樂,開始有節奏地做起廣播體操。
操場右角,幾位身著民族服飾的小女生和頭蓄長長發鬏的小男生格外引人注目。他們大多身穿一兩件單薄衣服,天氣寒冷,孩子們的腳不停地在地上跺,身體也蜷縮成一團。讓人驚訝的是,記者竟然看到操場上有不少女孩露著小腿,穿著涼鞋。經了解,孩子們身上穿的漢式棉衣基本上都是全國各地好心人捐的;大冷天穿涼鞋是因為沒有換洗的球鞋。
“這些都是苗族村寨的孩子。他們一直保持原始的生活狀態,習慣于穿苗族寨服來上課。但是天氣寒冷,這些單薄的衣服根本起不到御寒作用。”看著操場上幾位凍得發抖的學生,該校副校長龍克章有些心疼。
他說,目前該校256名學生均來自附近的老寨、王家寨、宰戈新寨等5個自然寨,家庭普遍比較貧窮,再加上岜沙小學地處海拔500多米高地,一年中將近半年時間處于低溫寒冷天氣之中。氣溫一下降,孩子們就只能挨著。
“的確,有時候一天課上下來,我的腿已經沒有知覺。即使睡到半夜,雙腳都還沒有暖和過來。”該校葉老師告訴記者,教室里有些板凳比較高,年幼一點的孩子坐上去腳就懸空了。因為沒有襪子,單薄的鞋子根本不能御寒,孩子們的腳經常會凍僵。一堂課下來,常常凍得沒了知覺。碰到雨雪天氣,有些孩子還會被凍哭。
現在,學校的老師會在教室里生一堆柴火。上課時,不得不一次又一次地停下來,把凍傷的孩子從凳子上抱下來,讓他們蹲在柴火灰燼邊暖一暖,或者帶他們在教室里圍成一圈,跺跺腳,搓搓手,以此來幫助孩子們御寒。
目前,岜沙小學的文體課,除了教孩子們吹蘆笙、跳苗族舞蹈外,還教孩子們打籃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但由于當地教育經費有限,學校的文體用品少得可憐,僅有的幾副沒有膠皮的乒乓球拍也是社會各界好心人捐的。閱覽室里的4000余冊圖書也是社會各界捐贈的。
長寨小學:一群侗族兒童留守的地方
在這里,孩子們大多沒有正規的書包,有的把書本放在塑料袋中,有的在裝肥料的編織袋袋口上縫兩根繩子,往肩頭一拉,就算是書包了,還有的就直接把書抱在手里。至于文具盒、圓珠筆等學習用品,就更少見了。
2月28日,穿過“S”形的山路,記者來到丙妹鎮長寨小學。這所小學坐落在月亮山麓長寨村,校園中,三層教學樓中的第三層是2006年3月由寧波市榮譽市民朱英龍捐資8萬元興建的。目前,學校共有163名學生,其中28名是學前班。值得注意的是,該校學生基本上都是該鎮的侗族留守兒童。
“長寨村一帶的村民普遍較窮,但與更窮的村比起來還算可以,每戶家庭年收入1000多元。為了生活,95%以上的學生家長已出去打工,小孩就由爺爺奶奶幫著帶。”該校校長吳成珠說。但即使這樣,一年下來,鎮里一些適齡入學的兒童當中,還是有不少因交不起書簿、試卷等雜費而上不起學,更別提買書包、鉛筆盒等學習用品。
誠如吳校長所言,在五年級一班的教室里,記者看到,老師剛剛收上來的20多本語文作業本中,一半以上的作業本,都留有先用鉛筆寫一遍,再用圓珠筆覆蓋一遍的痕跡。
“不光如此,現在,大部分學生每天只吃中餐和晚餐,早餐基本不吃。而帶到學校的午餐,也就是土豆!眳切iL無奈地說。
據了解,長寨村一帶土地貧瘠,山上氣溫較低,不太適合玉米等農作物的生長,唯一的高產作物就是土豆。所以,家里離校較遠的學生每天上學前,爺爺奶奶都會準備一些土豆當干糧。天熱,他們餓了,就直接從書包里掏出煮熟的土豆吃;天冷,他們將冰冷的土豆就丟進教室的火堆里,烤熱了再吃。
三年級1班的吳實傲就是其中一位。這位11歲的小男孩看上去明顯營養不良:身體消瘦、面色黝黑、頭發枯黃……吳實傲告訴記者,他家里住得很遠,到學校要走一個半小時的山路,F在,他每天早上基本上都是6點起床,即使以最快的速度趕到學校,也只能剛剛趕上學校的早讀。
上歹小學:一座風雨飄搖中的學堂
3月1日,記者趕往第三所小學——位于月亮山海拔700多米高的上歹小學。一路上,由于山洪沖刷,無人養護,路面的泥結碎石已被沖走,并露出了臉盆大小的石頭,有的路段則全是淤泥深坑,汽車深陷不能自拔。而我們的吉普車就在這樣的近40公里的山路上緩慢爬坡。
這所小學,與前兩所相比更讓人心痛。兩層木結構的教學樓,房頂的木瓦片已經稀稀落落,大部分的木窗框也被蛀得千瘡百孔。若用木棍輕輕敲打木梁,蟲子蛀蝕的碎木屑,似瀑布般不住地往下飄落。踩著吱呀吱呀作響的樓梯一上樓,樓道外側的木柵欄就開始搖搖欲墜。
或許是高山上經常缺電的緣故,二樓狹窄的走廊中間,還保留著一只銹跡斑斑的鐵鐘,這是停電時,用作手動敲鈴的。走進其中一間教室,破舊的課桌椅東倒西歪,黑板也已經丟失原有的黑漆,斑駁、骯臟,天花板布滿了1厘米左右長的縫隙,密密麻麻。
這一天正是星期天,校園有些寧靜!霸谄綍r,學生在樓上跑上幾步,樓下教室的天花板就能落下一層灰!毙iL石大文指著教室里一塊即將脫落的天花板說。
2007年年底,這所教學樓已被有關部門定為危房。但由于學校近百名學生來自附近村寨,而方圓10公里內又沒有其他小學。所以,學校自2004年由美國燃燈基金會捐款2萬元建立后,一直沿用至今,也沒有進行整修。
更糟糕的就是,一遇到惡劣天氣,比如刮風下雨,這幢教學樓就會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有時風再大一點,整幢教學樓就會搖晃,學校老師不得不露天上課,或者給孩子放幾天假,等天氣好了再回學校。
石校長說,學校面臨的困境遠不止這些。這幾年國家加大義務教育執法力度,原先失學的學生又重新回到學校,教室變得擁擠了。
說這話時,一種很想改變現狀卻又無力改變的表情寫在石校長臉上。
(葉晨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