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港訊 記者12月15日在黔東南州消防支隊獲悉,1996年至今,黔東南州針對農村火災高發的態勢積極探尋減少農村火災的“良方”。到目前,總計投入了5億余元,打造出了農村消防新模式,在國內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據介紹,長期以來,由于受到地理環境、經濟條件、人民生活習俗等因素制約,黔東南州農村火災形勢十分嚴峻,防火安全工作任務重、壓力大,素有“全國農村火災看貴州、貴州火災看黔東南”的說法。
為了保住那一座座的民族村寨,減少火災損失,解除人民痛苦,上個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黔東南州展開了積極的探索,希望找到消除減少黔東南州農村火災的“良方”。
在探索中,針對許多村寨布局不合理,易引發火災造成“火燒聯營”等狀況,黔東南州推出了“五改”工程。首先是“寨改”,按照“大分散、小集中”的原則,在盡量不破壞村寨景觀原貌的前提下劃分防火區域;其次是“廚改”,將廚房的內部建筑材料改為不燃或難燃材料,形成相對獨立、安全的用火區域。將“老虎灶”改為節柴灶、沼氣灶;改樓上用火為樓下用火;第三是 “水改”,引水進寨,保證水源,按照標準修建消防水池,鋪設消防管網,安裝消火栓,提高村寨自救能力;第四是“電改”,對戶內老化、裸露和安裝不符合安全要求的電氣線路進行改造;第五是“路改”,依托國家“村村通公路”工程,修建進村(寨)道路盡量滿足消防車和救援力量出入。
在推行“五改”工程的同時,黔東南州又著力創新工作思路,建立和完善農村消防治理長效防范機制,千方百計提高農村群眾的消防安全意識,開辟了農村消防工作新局面。
上述的“良方” 有效遏制住了黔東南州農村火災高發、猛發的勢頭,保護了不少村寨尤其是民族文化村寨。據統計,2002至2006年與1997至2001年相比,黔東南州農村火災年均起數由101起下降到60余起,重特大火災起數由9起下降到3起,直接財產損失由801.35萬元下降到438.45萬元。
黔東南州防范農村火災取得的可喜成績在國內引起了廣泛關注,近年來,西部和東北多省、市紛紛派出代表前來參觀,各代表團參觀后感嘆良深,把黔東南州的做法歸納為了“黔東南模式”。
(張金才 張正特 羅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