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東南州苗族同胞走村串寨過“苗年”
每年秋末冬初季節,黔東南地區的苗族同胞忙完了一年的春耕秋收,滿懷歡喜地過起了自己苗族新年。 眼下,到黔東南走村串寨,去過個富有民族風情的“新年”,成為一些佛山驢友新的目標。 空申苗寨:超短裙故鄉 地理位置:位于榕江縣兩汪鄉,距縣城94公里。 空申苗寨因苗家婦女終年身穿五寸長的超短裙勞作生活,且歷史悠久,被譽為世界超短裙的故鄉。 空申,苗語為“歐溪”,意為“清澈的小溪”。村寨依山而建,四周山巒起伏,林木蔥蔥,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從寨旁流過,民居布局合理,吊腳木樓鱗次櫛比,給人以世外桃源之感。這里的苗族婦女上身是黑色斜襟湖藍折袖短衫,頭戴自制青云布做成的“人”字形尖角帽,一根絲織彩帶拴住帽子,頸部戴三至五根銀項鏈作裝飾,下身圍著僅有五寸長的黑色百褶裙和一面齊踝的彩繡圍腰。據說,很早的時候,還未曾有布料,為了抵御風雨烈日,婦女們就用樹皮折成尖尖帽戴在頭上,用芭蕉葉圍在身上,后來有了布料,裙子的褶皺便沿襲傳統形式做成芭蕉葉的葉脈形狀,天然無花紋圖案修飾。又因終年要跋山涉水,上坡下田勞作,天氣濕熱,裙子便慢慢演化成五寸長的超短裙了。 西江苗寨:千戶苗族大寨 地理位置:西江苗寨位于雷山縣城東北部36公里處。 西江是苗族聚居、人煙稠密的千戶苗族大寨。 西江苗寨的房屋均是杉木結構,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連。有平房、樓房、半邊吊腳樓房等式樣,用青瓦或杉木皮蓋頂。基腳用青石塊、鵝卵石壘砌。木樓最大的五間,一般為三間搭一廂閣,均是三層樓。第一層存放農具,關養牲畜、儲肥;第二層住人,設有堂屋、灶房、臥房、客房;第三層存放谷子或其他農作物。 堂屋中央擺著一張木制花邊長桌,為迎客宴席之用。堂屋前為曲形木條欄桿,供夏天乘涼和休息。木樓前左右板壁上雕刻有各種花鳥圖案,門窗用小木條裝成花邊圖案。房屋具獨特的民族風格,既美觀大方,又舒適清爽。房前屋后的不遠處,建有晾禾架和谷倉。房與房之間的路用青石鋪砌連通,設有排水溝;有的人家房前屋后還用小鵝卵石砌鋪。 岜沙苗寨:最后的槍手部落 地理位置:岜沙苗寨位于從江縣城南6公里處。 在藝術家和游客看來,岜沙是文化“異類”的典型。岜沙部落僅2000余人,分住在月亮山麓茫然林海中的5個寨子里。走進岜沙,隨處可見茂密的森林。他們以稻作為主,狩獵為伴。這里叢林茂密,具有很強的隱蔽性,千百年來極少有外人進入。岜沙村不大,村寨建于山梁坳口及面向都柳江一側的半坡上。 岜沙男人崇尚武力,平時身著自織的無領右開衫銅扣青布衣,直筒大筒褲,青布褳,常年身挎腰刀,肩扛火槍,上山打獵,下河打魚。爬山上樹如履平地,極擅長爬山打獵,衣食住行均取之于山林河谷。岜沙男人非常重視他們的發髻,發髻在岜沙苗語中稱為:“戶棍”,是男性裝束中最重要的性別標志——剃掉男性頭部四周大部分的頭發,僅留下中部盤發為鬏髻,并終生保持這種發式。據說,這是迄今為止在中國所能見到最古老的男性發式。 南花苗寨:善舞的“長裙苗” 地理位置:在貴州凱里三棵樹鎮的巴拉河畔,距凱里市區16公里。 南花苗寨屬于苗族中的“長裙苗”。南花的人美,歌甜,舞姿靚。 每逢節慶日,全寨男女老幼身穿盛裝,齊集蘆笙堂,堂中置一銅鼓,由寨中長老敲響銅鼓,另一人手持木甑在銅鼓背面空心處接音,令銅鼓模仿出水牛的叫聲。人群圍繞銅鼓圍成圓圈,男人走在前面,手持蘆笙吹奏,女人緊隨其后,雙腳隨節奏有規律地前后移動,整個隊伍按逆時針方向轉圈舞動。 什么是“苗年”? 據介紹,2006年“貴州·雷山苗年文化周”活動將于11月10日至16日在雷山舉行。苗年,苗語叫“冷釀寥”,是苗族同胞最重要的祭祀性節日,一般在農歷九、十月或十一月的卯(兔)日或丑(牛)日舉行。 年前,家家都要釀制米酒、打糯米粑、殺豬、做臘肉、香腸、血豆腐,過年那天還要殺雞宰鴨,食品格外豐富。主要的娛樂活動有斗牛、賽馬、踩鼓、跳蘆笙。
作者:肖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