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之言(不代表本港觀點):
看不懂你!旅游形象大使復賽
•劉一凡•
貴州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復賽階段的比賽從6月16日開始至6月24日結束,歷時9天。從總的來看,通過這種選拔賽的形式,從某種程度上達到了宣傳貴州的目的。特別是通過選手們的才藝表演,突出了“多彩貴州”這一主題,把貴州山水的神奇自然、風景的絢麗多彩、文化的原生魅力、民風的質樸獨特等展示在人們面前,使人美不勝收。但縱觀整個復賽過程,本人如墜云霧。覺得看這幾場選拔賽復賽如“霧里看花”,不知所終!筆者雖非專家,亦非學者,年輕時不僅在舞臺上“業余”了一把,而且也曾帶過一個“業余”隊。近十年來也常“客串”一些歌舞、表演、演講之類的評委。也許是本人“檔次”太低的緣故。如今卻怎么也看不懂“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
看不懂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時間的安排看不懂。從參賽選手的組成來看,有相當部分是在校學生。對于在校生來說,每年五、六月份是他們學習最緊長、最關鍵的階段。在這段時間組織他們參賽,勢必對他們的學習造成影響。特別對參加高考、中考的應屆生影響則更大。雖然說旅游形象大使復賽時間是選擇在高考和中考后,但在這以前的海選賽必定耗費了他們大量的高、中考“沖刺”階段的時間和精力。即便就不屬于高、中考的在校生,這長達20天的培訓和復賽,也將對他們的學習造成一定影響。可能有人會說去年的歌唱大賽也遇到這樣的情況,那為什么又沒有影響呢?因為歌唱大賽僅涉及到選手演唱的一、兩首歌而已,平時練一練,只要音把握準了也就沒事。而今年的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復賽,是通過歌、舞、短劇、辯論、包裝、舞臺形象、導游講解等各方面展示選手的素質。而這種全方位的素質展示是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的。旅游形象大使選拔和學業孰輕孰重,明眼人一看便知。況且它與世界杯男足賽時間也有沖突。CCTV第12屆青歌賽個人賽為什么不選擇在六月份繼續進行的原因,也就是為了避開世界杯男足賽。竊以為,當一項政策與法律有沖突時,最好的處理辦法是政策應該讓位于法律。況且“教育法”中有明文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說,除非非不得已,應以學生學業為重。至于復賽的時間安排,完全可以定在學生暑期。但主辦方將選拔復賽安排在影響學生學業期間,不知是出于什么考慮,的確使人費解。
二是評分的標準看不懂。客觀地說,這次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復賽,選手們的表現可圈可點。但評委評分的標準是什么?卻使人感到一頭霧水而迷惑不解。觀眾在看選手表演時,對一些表演差的選手能晉級下一輪和對一些表演好的選手遭淘汰而感到很意外,最明顯的有以下幾例:
1、6月22日晚,013號選手歐潔與018號選手羅成芳PK當晚最后一個晉級名額而贊美對方時,歐潔既贊美對方唱歌、跳舞方面的優秀,而且還贊揚了對方放棄在無錫市歌舞團的優厚工作來參加本次大賽的行為,說明在思想上也是優秀的,無論在語言組織還是語言表達上都發揮了較高的水平,而且一語中的,使對方滿含淚水。通過簡短的幾句贊美詞,把對方給說哭了,這就足以證明在這個環節所表現出的水平。而輪到羅成芳時,她卻被自己的哭聲多次打斷,語言表達也因此多次停頓。從語言PK來看,歐潔應更勝一籌。但不知是比精神高尚還是比淚水多少的原因,結果歐潔卻出人意料地被淘汰出局。
2、101號選手(反方選手)在闡述“貴州是世界的”這一辯論命題時,巧妙抓住了對手“貴州需要開放”的辯語的漏洞,既說明了對方贊同本方的觀點,又印證了“貴州是世界的”這一命題。表現了機智、應變的技巧,且語言組織哲理性強,內容簡潔明快,語言表達通順流暢,獲得了熱烈掌聲。是當日辯論中語言組織得最好的選手之一。但不知什么原因,晉級名單上卻沒有這位選手,使人大感意外。
3、23晚,一名因腳傷而請人代行表演的選手不但不被淘汰,反而得到晉級。這的確使人感到莫明其妙。歷來比賽,不論文藝方面還是體育方面,因傷棄權而退出是順理成章之事。沒有聽說過請人代勞的,更沒有請人代勞而晉級的。如果能允許代替,這就對其他選手不公正。為什么這次形象大使選拔賽會出現這樣的怪事?
還有其他一些事例,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出現這樣的怪事,使人始終不明白評委評分的標準到底是什么?是有個統一的標準還是隨心所欲?這使人不得不懷疑評委的公正性乃至整個復賽的公正性!CCTV第十二屆青歌賽為了保證大賽的公正而專設了監聲組,觀眾有意見可以提請解答;而旅游形象大使選拔賽復賽卻沒有這樣的機構,怎能保證其公正性?即使有貴陽公證處的兩位公證員,那公正詞不也就是千篇一律的嗎?至多就是改動復賽場次和時間而已。
三是評委的組成看不懂。盡管有的評委點評得不是很到位,但五位評委在本次復賽中還是盡心盡職的。這五位評委由作家、音樂制片人、民族學家、電影制片人,造型師組成,其專業各異。形象大使復賽是一個集音樂、歌舞、戲劇等綜合表演,展示選手綜合素質特別是文藝表演和語言表達才能的賽事。但不是專業統一的五位雜家組合的評審組,能夠把握住主要以文藝表演為主要內容的這次復賽嗎?民族學家,其主要專業在研究民族民俗上,他能跨專業把握文藝表演的內涵嗎?“著名造型師”的專業是在對選手的包裝上,說白了就是在選手外表形象的塑造上,那么她對選手語言、表演的素質和內涵如何把握?可能有人會說這個專業的人也有懂那個專業的業務,為什么不行?但是需要指出的是,你是這個專業的評委,這個專業是你的專業。而那個專業雖然懂,但必竟不是你所擅長的專項。這就如同乒乓球運動員雖然也懂籃球而且也會打籃球,但他只能成為乒乓球運動員而不能成為籃球運動員的道理一樣。
專業的性質決定評定的對象,我們要的是專家而不是“萬金油”。作為這樣的大賽,一是看專家,二是看賽事的舉辦質量,其權威性、影響力正在于此。
我不知道形象大使復賽專家組成的專業不一致是否給評審標準帶來“模糊”?但看完九場比賽,我不但找不到答案,連自已也“模糊”起來。
大凡商業操作總有個“度”,超過了這個度,一件好事難免會“變味”。我也不知道是哪家公司在操作這次選拔賽復賽,但總覺得“逼”人簽約的商業味太濃。選手們都有自己的顧慮:簽吧,今后兩年會受制于人,沒有“自由”。不簽吧,是否對“晉級”帶來影響。這給相當部分選手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
選手“復活”固然是吸引觀眾參與的一種有效形式,但反反復復地“死”去活來,不僅貶低了選拔賽的水準,而且使賽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受到質疑。因為被淘汰的選手總是達不到相應的水準。再次復活再次被淘汰,還是說明該選手仍達不到相應水準。這種近似開玩笑的“把戲”,實際上不僅“愚弄”了選手,而且也“愚弄”了大批電視觀眾。可悲是許多人深陷“愚弄”而不能自拔,還為再次“復活”而感到榮幸和“萬幸”。
明眼人一看這就是復賽“變味”的一種形式。如今的賽事,沒有商業味是不現實的,而商業味太濃則容易變味。你要使自己的選手“復活”,你就得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就是“錢”。每人一次的通訊費,可能付出不多,但形成“千軍萬馬”之勢,是否要付出成千上萬呢?——這個賬連小學二年級學生也能算得出。數碼攝像機、數碼照相機也許“調不動”觀眾的“味口”。但最終這個公司賺了多少?只有他們自己知道!況且還有四天共七位“復活”選手的短信大戰,在收入上還有“百萬雄師”過大江呢!
整個形象大使選拔賽,為什么在地、州、市一級開展得如此“漂亮”,而且一到省城復賽就“變味”了呢,值得深思!
我作為貴州旅游形象大使復賽的鐵桿電視觀眾,在看完九場復賽后,仍然看不懂這項賽事,悲哉! (作者為中共黔東南州委宣傳部一宣傳干部)
(編輯:姜秀波 實習編輯:文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