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構原價。某公司銷售電子詞典,促銷廣告標示原價839元/臺,現價494元/臺,該商品在本次降價前銷售的價格為818元/臺,經營者抬高原價招徠消費者;
虛假折扣。部分商家為吸引消費者,在銷售區域打出全場5折起、8折起的廣告,實際上沒有5折和8折的商品;
虛幻贈送,設圈套讓消費者循環消費。如“滿100元送30元”,實際上并非是滿100元送30元現金,而是送30元的商品,而該專柜無30元的商品,超過部分還要消費者掏錢。
原價無依據。如某服裝公司銷售休閑褲,標原價159元/條,現價99元/條,但商家提供不出原價銷售依據。
不按規定明碼標價。如某家銷售瑪瑙等工藝品的商店,使用紅色議價簽,只標明品名、價格,可未按規定標明產地、等級、計價單位等內容。
標價與實際不符。如某商廈使用藍色的明碼實價簽,但又進行3折、4折、5折等不同折扣銷售,而且沒有標明打折的期限和原因。
使用欺騙性和誤導性的語言和文字。如使用“天天低價”、“全場特價”、“幾折起”、“商店裝修、全場清倉”、“清倉大甩賣”等廣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