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用車不能坐 農民坐哪樣?
作者:陽書新
中央領導同志最近批示,進一步采取措施加強交通安全問題。農村道路及農用車、拖拉機載客造成事故十分嚴重,農業部和各級農機部門應該對拖拉機進行一次集中整頓,強化管理和駕駛員培訓。嚴肅查處載客等違章行為,堅決遏制重特大交通事故的發生。
我州農村道路彎多路陡等級差,國有客運車難進入、不愿進入,農民出行大多搭乘農用車、拖拉機,事故隱患多。怎樣解決農民乘車難,是各級政府及交通管理部門亟待解決的問題。
鄉村通了公路,農民卻乘車困難,這一現象在全省邊遠鄉村普遍存在。如何解決農民乘車難問題,是關系農村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問題。
農民何以乘車難
農民為何乘車難,筆者以黔東南自治州為例進行了調查。
2003年全州已實行鄉鄉通公路,村村通公路已達65%。每個趕場天都有90多萬農民到鄉鎮趕場,還有20多萬初中以上學生在星期五下午回家拿米拿錢,星期天下午回校上課。黔東南的村寨到鄉鎮,平均為10公里左右,最遠的有25公里,農民趕著牛羊,翻山越嶺,艱難是可想而知的。
1、鄉村道路狀況差。從村寨到鄉鎮這一級公路普通道路等級低,絕大部分是上世紀80年代后修的公路,為了繞開田和土,所以彎多彎急、坡陡路窄。有的只修不養,路面坑洼不平、高差達30厘米、雜草叢生、塌方地陷等非常嚴重,機動車難以通行。
2、村寨沒有客運車通行。由于道路狀況差,交通運輸管理部門按照道路路況等級,不批準客運車輛在鄉村道路行駛。
3、有客運車通過的村寨,農民也不愿乘坐。其原因:一是客運車輛不愿搭乘短途農民,因為農民帶有貨物,上下車延誤較多的時間,占地寬、給錢少;二是農民不愿乘坐客運車輛,因為客運車輛票價貴,帶的貨物還要另外購票,而乘坐農用拖拉機拉人又拉貨只收一元錢。
非法營運車安全隱患多
國有客運車不愿搭乘農民、農民也不愿意乘坐客運車,因此農用車、拖拉機便鉆空子,違法從事農村客運,因為便宜和方便,很受農民歡迎。但卻存在著很大的安全隱患。
1、重特大交通事故增多。農民乘坐農用車、拖拉機,人貨混裝、十分擁擠,有時車廂每平方米擁擠10人,還有背著小孩,手扶車篷桿,腳踏車廂攔板,懸掛在車廂外。只要發生事故就是重特大交通事故,群死群傷,損失慘重。據統計,農用車拖拉機的重特大交通事故每年占全州重特大事故數的38%以上。
2、交通管理執法困難。今年2月5日是元宵節,州交警支隊領導帶領科所隊長奔赴各縣頂替基層民警執勤值班,在臺江縣遇一輛農用車,駕駛室擠5人,車廂站50人,交警支隊一行進行制止、拍照,一伙乘車人跳下車,用手按住警車的引擎蓋,有兩人揚言要砸爛照相機。
一些州、縣黨政領導干部在出差途中,發現農用車拖拉機違法載人,進行勸阻,乘車的婦女譏諷地說:“你們當官的坐那細細車,日不曬,雨不淋,你們說我們坐這車不安全,那就送你們的車來給我們坐”。勸阻遭遇尷尬。
9月3日下午5時,劍河縣交警大隊在執法中發現一輛載30多人的農用車,即示意停車,駕駛員停車后棄車逃跑。無奈,交警只好把車拉回岑松交警中隊。16個農民步行2公里追到中隊。農民們不吵也不鬧,只要求政府拿車送回家。中隊民警吃飯時,農民們說我們也餓了,送點飯吃,民警們只好把飯送給農民吃,直到晚上11點民警們才從遠處調來兩輛微型面的車,將農民送回家。
怎樣解決農民乘車難
今年上半年,公安部交管局、省交警總隊、州人民政府有關領導就如何解決農民乘車難問題在丹寨縣調研。4月7日,黔東南州人大副主任楊谷生帶領交通、運管、交警、農機、安委等多個部門到臺江、劍河、三穗、天柱、錦屏等縣就農民乘車難的問題進行調研,認為丹寨縣用微型面包車(以下簡稱面的)取代農用車的做法比較好。丹寨縣從2000年開始用面的取代農用車載客后,4年來,丹寨縣境內的農用車拖拉機沒有發生一起重大事故,面的也沒有發生過重大事故。應該說為解決農民乘車難問題找到了一條新的路子。但是面的在農村載客有很大的缺陷:一是底盤低,路況差的鄉村公路不能通行;農民還得步行到縣鄉級以上級別公路;二是車容量小,只能乘坐6名乘客,而且不能載貨,農民并不歡迎;三是上繳固定費用太高,車主承受不起,雖然面的專跑鄉村公路,但運輸管理部門仍然將它列為客運車管理,每年5次質檢,2次安檢,一次也不能少,而每次檢驗就要花好幾百元,座位費、發展基金、養路費、保險費等共計14780元。而天柱縣要交18000元。除干打凈,面的車主每個月只有1000來塊錢的利潤,被調查的駕駛員都說花幾萬塊錢買車,就是買個崗位有事做而已,想要賺回車子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因此,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農民乘車難的問題,還得從以下幾方面進行:
1、把農民乘車難問題當成解決好“三農”問題,當作穩定社會、促進民族團結和經濟發展的大事來抓。從法律上(自治州可以頒布條例)許可一種底盤30厘米以上、9座以下、載貨2噸以下的客貨分離的廂式專用車(也叫鄉村中巴),在鄉村專門從事客貨運輸。
2、從政策上對鄉村中巴予以優惠,取消一切固定費用,讓車主買得起,駕駛員養得起,農民坐得起。
3、集中統一管理。根據農村的客流量,由縣駕駛員協會統一管理鄉村中巴,按照鄉鎮趕場統一安排運力,鄉村中巴隨著趕場轉。既要保證農民有車坐,還要避免無序競爭。
4、加強安全管理。對從事運輸的鄉村中巴每天由協會派安全員對安全系統進行檢測,每年進行兩次上線技術檢測。確保鄉村中巴的安全技術狀況處于良好狀態。對駕駛鄉村中巴的駕駛員必須規定有5年以上駕齡,持有中型客車以上的準駕駛資格,無飲酒、吸毒等不良行為,經考試考核合格后才準予以駕駛鄉村中巴。對鄉村中巴實行三限:限路段、限速度、限票價。交警大隊和駕駛員協會每月要組織一次鄉村中巴駕駛員進行安全教育學習,以確保農民乘車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