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屏縣隆里古城正月獨特的龍俗(圖)
隆里古城的龍真正進入高潮是在正月十五,這一天如今隆里人也叫“舞龍狂歡節”。這一天隆里古城每家每戶一般是在8點鐘吃飯完后就出門了,這一天從早晨七點鐘開始隆里古城民間藝人畫師(如今是江化遠和陶仕明)就開始給各門的龍隊和外地游客畫花臉,接著是舉行祭龍儀式和游行,隆里古城的花臉龍有龍頭、龍身和龍尾三部分組成,9、11、13節聯體每節安龍燈一盞,舞龍時,每節由一人掌舞,一人持紅彩體(俗稱龍寶),在鑼鼓中與龍戲舞,初舞入場,如一般玩龍并無差異,依次玩舞出串花龍、滾地龍、二龍搶寶、五龍戲珠、全龍抱柱、黃龍翻地、青龍吐絲、大判龍、小蟠龍、五龍相會等10多種花樣,扮著乞丐蘭季子的丑角,衣著破爛、面涂墨黑,高挽褲腳,腰系巴簍和葫蘆酒壺,手持龍尾和長桿糯草粑,舞入高潮時舞龍開始以他為主,“蘭季子”或取簍中糍粑(稱為太上老君煉丹粑)自吃和抹人,或用糯草把沿著地上的泥水(稱為觀音的凈水)撒給觀眾,裝瘋賣傻,百態百出,龍頭和龍身隨其進退,見到穿著華麗顯眼的姑娘和白凈的小伙子就圍上抹一把,據當地寨老說,哪個被抹得越多,在這一年里就越吉利,但來觀看穿著盛裝的中外游客即怕自己被抹臟,但又想被抹一下圖來年吉利,于是一追一退、一撤一擁,肆意笑叫嬉戲,直到傍晚,玩龍的隊伍方盡興而散。由于隆里古城花臉龍全國獨一無二,近年來,元宵節期間,不僅有中外游客,更多的是新聞媒體、中外攝影師來隆里古城采風的不下幾千人。
正月十五的晚上,狂歡節結束后,正月十六是各門送龍下海,據當地寨老說,送龍下海是在東門出來一百米的老糧站旁邊,那里有一個大壇子,俗稱“龍壇”,壇子里面長年不能斷水,到十六這一天,各門龍隊要到放壇子的地方舉行送龍下海,在儀式中要燒紙上香放鞭炮祭龍壇,打開壇蓋給壇子加滿水,俗稱海水,讓各門龍游出下海,這就叫做送龍下海。不過如今送龍下海的儀式一般都不舉行了,這就是隆里古城正月的龍俗。正因為隆里古城正月龍俗的獨特,所以如今到隆里古城挖屈花臉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專家學者也逐年增多,花臉龍倍受中外游客的喜愛,如今花臉龍文化成為隆里古城的獨特的旅游文化品牌。(石福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