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柱舉辦民歌節紀念解放軍架浮橋渡江62周年


10月9日是農歷的九月十三,天柱、錦屏及湖南靖州湘黔四十八寨的萬余名苗侗群眾,身著節日盛裝,敲著腰鼓,踏歌踩浪,歡聚在清水江坌處大橋,隆重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在坌處架浮橋成功渡過清水江62周年。
1949年11月3日(農歷九月十三),中國人民解放軍挺進大西南,大軍經湘入黔,沿小路步行經坌處鎮抱塘、七里沖,抵達坌處營盤渡口,在當地吳恒清等25位青年及群眾的幫助下,以“當當巖”作為托,軍民共同奮戰,利用木排很快架設浮橋,行軍三天三夜,2萬余名解放軍及100多頭馬匹勝利渡過了清水江。
今年88歲的坌處村民吳恒清是當年親自參加解放軍坌處架浮橋渡江的25人之一。他介紹說,當年那天早晨,他在河邊劃船,突然看見對河營盤渡口,有一排長長的隊伍穿著黃制衣服兵在往前行軍,幾個領隊的上岸說:“老鄉們,我們是中國人民解放軍二野部隊,是來解放你們的,你們不要聽國民黨反動宣傳,我們今天從這里經過,一直要打到貴陽、重慶、成都,解放全中國,我們要從坌處渡江,希望老鄉們多多幫助……。”
當地王正雄組織24個年青人幫助解放軍架浮橋。大家把停在河里的木排,弄到“當當巖”,又去拿大竹纜作浮橋主繩,栓在對河的大樹上,劃渡船把大竹纜引過來,吊寄在“當當巖”上,并把小木排系在大纜上,便連成了一塊木排橋,這時群眾們也紛紛扛門板,拿木板,不到半個小時,浮橋終于架成。
他還說,先是步兵過,然后接著是少數的病員,再是駝著大炮和軍用物資的馬隊,一直不停地過了三天三夜。這次渡江,解放軍后勤總部召集參加架浮橋的24個青年和幫助架浮橋的50多名群眾,開了座談會,煮稀飯給大家吃。每人還送3斤馬肉,5包香煙,首長并親自向大家道謝。
為緬懷解放軍渡江解放貴州的壯舉,弘揚民族文化,天柱縣坌處鎮集鎮村、居兩家聯合舉辦本次紀念活動。民眾捐資5萬余元,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坌處架浮橋渡江紀念碑”,還將原每年九月初九坌處大橋頭歌場,改遷到坌處新大橋,時間也改為當年解放軍坌處架浮橋渡江紀念日。
當天,在坌處大橋歌場共參加“紀念中國人民解放軍坌處架浮橋渡江62周年暨歌場改期活動”開幕式,有30支腰鼓隊、文藝隊以及民間歌手和民歌愛好者先后參加腰鼓表演、文藝演出,特別是堪稱當地歌節參與人數、規模最大的一次,400多對男女民間歌手,每個歌堂為8人以上,200多歌堂圍成圓圈,用不同民歌調子進行自對歌,其中有贊讓歌、參堂歌、玩山歌、侃古歌以及唱《南泥灣》、《東方紅》等紅歌,一直唱到太陽落坡,歌聲響徹苗侗山寨,再現了當年接送解放軍的熱烈場面。(楊仁海 龍勝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