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故里:三穗縣城今勝昔(組圖)

80年代初的三穗縣城全景(1985年城東的黃土坎山坡上 楊通富 攝)

80年代初的三穗縣城(三穗縣農業局提供)

三穗縣城新面貌

如今的三穗縣城

三穗縣電力樓

三穗縣城弓月圖

三穗縣政府大樓

三穗縣城全景
本港訊 (楊通富 特約記者 楊榮昭)在綿延起伏的云貴高原上,在貴州省東出湖南兩廣的320國道線上,有一個被稱作“千里苗疆門戶”的地方,這里氣候宜人,物產富饒,人杰地靈,這就是歷史上因“秋收豐稔,一禾三穗”而得名的三穗縣。
三穗縣,是共和國開國侗族上將楊至成將軍的故鄉,多少年來的長足發展早已使這里成為黔東地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和區域性商貿流通中心;逐步完善的城市服務功能和南來北往、四通八達的便利交通,以及黔東、湘西旅游大板塊形成,使三穗成為湘黔兩省連接線上理想的游客中轉站。
三穗縣交通便利,區位獨特,320國道、310省道在縣城交匯,橫穿縣境的65號高速公路更是一條連接天南地北、縮短與外界時空距離、標志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高原坦途!多少來三穗及周邊的黔東、湘西地區考察投資的人士,觀光旅游的人們在這里中轉和迎來送往。三穗縣有“中國鴨食文化之鄉”、“竹編之鄉”的美稱,這里蘊含著較為豐富的人文資源和自然資源。三穗縣有著美麗的自然風光和濃郁的民族風情,具有廣闊的旅游開展前景。這里有苗、侗、土家等十四種少數民族,悠久的民族文化象一杯淳香的老酒令人陶醉!從鄉村間那一座座有著千年歷史的“蔡倫造紙”作坊,到工藝考究、曾經成為美國前總統尼克松心愛之物的瓦寨斗笠;從侗族“珍珠油茶”、“龍節虎腦翠荷包”等民族小吃,到濃香醉人,馳名中外的“三穗鴨”;從銀光閃閃、精美動人的民族服飾,到精獷豪放、情動仙神的蘆笙歌舞,無不濃縮著民族同胞聰明的智慧、勤勞的汗水和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推動下,三穗縣城建開發實施跨越式發展,經過幾屆縣委、縣政府堅持實施城建開發帶動發展戰略,如今縣城今勝昔,舊貌換了新顏,縣域經濟、社會有了長足發展。如今的三穗下城市建設發展在黔東南州乃至貴州省已經小有名氣。
70年代,三穗縣城城區狹小,磚房很少,絕大多數木房低矮破舊,一條邛水河將小小的縣城分成東西兩片,靠一座修建了近百年的石墩木橋將東西城連接起來。那時的縣城,吃水靠幾口吊井同,晚上照明還時常靠煤油燈,幾條短小而狹窄的府政路、東門南路、新穗街、解放街、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污水城塘,淤泥裹腿。1994年后,三穗縣城里雖然增設了一點自來水、電力和郵電通信,但整個縣城市政設建設仍然談不上配套,遇上趕場天,場路不分,露天集市,沿街隨意擺設點,人車混行,擁擠不堪,經常出現城內車輛堵塞。那時的縣城規模不過1.38平方公里,顯得十分狹小、陳舊和落后,那時的三穗縣城落后的像一個破舊荒涼的小村莊,沒有一點縣城的形象和感覺。
1994年,縣委、縣政府一班人,在深入研究縣情之后,作出了改造開發縣城的戰略決策,成立了縣成環城公路建設和城建開發兩年指揮部,開始啟動縣城富民路、公園路、靈山大道修建工程,從此拉開了三穗縣城建大開發的序幕。到1997年,縣委、縣政府提出實施“一區兩線(縣城中心區、320國道、304、305省道線)”帶動戰略,以超常規速度推進城建大開發。按照“三個有利于”和“發展才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大手筆規劃,大動作開發,召開誓師大會,全民動員,實行統一規劃、統一征地、統一施工和統一管理的五統一辦法,以集團作戰與分兵把口相結合,新城建設與舊城改造相結合,街道主體建設與配磁設施一起上的辦法快速推進城建開發建設。在快速推進過程中,注重做到道路、房屋、水、電、通訊、電視、廣播、綠化等一起配套建設,以全面建設成富民路、公園路、靈山大道、府政東路和東門南北路等幾條縣城主干道為突破口,采取以地換路、以路帶房、舉債興業和依靠上級各有關部門支持的辦法多渠道籌措建設資金,有效地確保了城建開發的順利實施。1997年10月8日,縣委、縣政府成功地舉辦了三穗縣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城建開發“10.8”慶典活動, 通過開展“10.8”活動,把城建開發推到了歷史的最高潮,同時也吸引了一批開發商前來我縣投資開發。歷史走到2005年,新一屆縣委、縣政府班子他們深化城鎮帶動戰略,提出搬遷行政中心帶動開發縣城西區,再造一個西區縣城,再創城建開發歷史輝煌。在短短的兩年多時間里實施了西區建設的第一期工程,建成了新的行政中心,縣四大班子及絕大部分科局于2008年5月28日開始搬進新的行政中心辦公。
經過近10余年的艱苦努力,特別是以1997年超常規建設為速度為起點。至今,三穗城建開發實施投資近10億元,三穗縣城因此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在街道建設方面,新擴建城區道路16條,總長13.92公里,其中水泥硬化路面13條,總長10.69公里,新建橋梁5座和一個黔東南最大的綜合農貿市場(富民市場),320國道由穿城而過變為繞城而行。從而徹解除了城區街道狹窄、揚路不分、車輛堵塞的狀況,結束了縣城無水泥路和露天集市貿易的歷史;在房屋建設方面,新建各類房屋50余萬平方米,其中住房近50萬平方米,建成富民、晶明、東華、金穗、金穗苑、盛豐園、智銘園、香榭里、鴻地、幸福里、黔東商住、金穗新城、穗府中心、建昌、時代錦苑、藍天等20余個住宅小區,僅房改就建成職工集資合作建房達32幢,400余套,4萬平方米。從而極大地改善服縣城居民居住的住房、生產和工作用房條件,大大提高了縣城住房的成套率,人均住房居住面積達到了35平方以上;在基礎建設施配套方面,建起了10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應俱全 ,新安裝輸電線路8.6公里,形成與國家輸變電路聯網,確保了縣城生活、生產和工作用電。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聯通移動電話業務,新建自來水抽水廠房兩座(其中一座為萬噸抽水廠),鋪設自來水管道9.86公里,安裝高桿燈兩座、路燈700余盞,建排污下水道32.69公里,新建了楊至城將軍紀念廣場、和平廣場和電力廣場,并在3個廣場配備了一些健身娛樂器材。流經縣城中心段的邛水河兩岸已筑起4米余高的護城河堤。縣城街道河堤及住宅小區、辦公樓周圍環境都進行了綠化。縣城環衛設立了15個垃圾池,10個大型垃圾中轉站,80余個果皮箱,新建了5座水沖式公廁。
城建大開發,帶來了三穗縣城的大變化,影響驚動了周邊縣市和地區許多兄弟縣、甚至是周邊地區和周邊省一些縣市客商,紛紛前來參觀考察投資。讓他們驚奇的是,映入眼簾的原先的三穗縣城不見了,新的縣城道路寬了、多了,街道縱橫有序,綠樹成陰,縣城區寬大了許多,人流增添了許多,亮麗樓房鱗次櫛比。街道裝飾一新,生意紅火的千百家商店、餐飲店、旅店、賓館等,給三穗縣城增添了勃勃生機與活力。許多外地投資商和客商紛紛前來三穗買房購置產業等。
三穗城建開發10余年,使縣城規模從1994年的1.38平方公里擴大到4.98平方公里,擴大3.6倍,人口猛增加到4.5萬人,到2006年,我縣國內生產總值實現68858萬元,年增長7.7%;地方財政收入以每年平均14.91%的速度增長,農民人均純收入從1994年的412元增加到1849元,年均增長6.1%,個體工產戶快速發展到3020戶,4738人,交通運輸業發展迅速,增開了從三穗發往廣州、東莞、福州、上海等城市的長途客車。今年,長沙至昆明高速鐵路開工建設,將從三穗從縣境通過,并且在三穗設站,給充滿靈氣的三穗城市建設帶來了新的機遇和希望!
如今,三穗縣城今非昔比,縣城道路縱橫,高樓林立,設施配套,功能齊全,車流人擁,商貿活躍,一派繁榮景象,三穗已經悄然為成為黔東一個繁華活躍的小都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