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雙燭紅--山村小學一對夫妻教師的真情故事
留守兒童的“愛心保姆”
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涌現出一股“打工潮”,背鵝村也不例外。
村里人均耕地面積少,收入微薄。為了養家糊口,大多數青壯年都選擇了外出務工,而他們的子女卻留守在貧困的的大深處。有的跟著爺爺奶奶,有的寄養在親戚家里。
留守孩子因缺乏父母關愛,性格孤僻怪異;有的因為無人看管,則肆意妄為,經常出事。
此時,姚本蓮夫妻倆又開始了他們新的工作,除了傳授孩子們知識外,還要當“爹娘”,用他們的愛去溫暖這些孩子幼小的心靈。
早在1989年,張令龍就與妻子姚本蓮將留給婆婆看病的700多元錢用來資助李輝平等8名留守貧困生。當時,代課教師的月工資只有39元。而后,夫妻二人省吃儉用,又將從牙縫里省出的2000多元錢用來為一些留守學生購買試卷和學習用品。
今年開學不久,看到幾十個留守學生沒錢購買作業本,姚本蓮夫婦又將自己平時節省下來的300多元錢用來購買了1200個作業本無償分發給了他們。
有的學生因為離家遠,早飯吃得特別早,中午的時候往往又饑又渴,張令龍又在妻子的建議下,把自己的家辦成了孩子們的“免費食堂”。夫妻倆常常把這些學生叫到家里,給他們水喝,給他們午飯吃。
“夫妻倆默默無私的愛感動著這里的每一個人,他們好比是留守孩子的‘愛心保姆’,孩子們的學習生活全在他們夫妻二人的心上。”剛剛分配到背鵝小學執教的特崗教師徐雪練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姚本蓮夫妻幾十年默默無私的大愛終于換來了回報。
20多年來,受其教育走上領導干部崗位和當上老板發家致富的學生數不勝數。
而他們夫妻兩人,張令龍已被轉為國家公辦教師,還被組織任命為背鵝小學校長。姚本蓮也被學校聘為合同工教師。
更為可喜的是:1996年9月,張令龍被中國青少年基金會、團中央、國家教委授予“全國第四屆希望工程優秀園丁獎”;2011年12月,妻子姚本蓮被人民群眾選舉為岑鞏縣人大代表和黔東南州人大代表。
一位特崗教師的切身感受
2011年9月,一位叫徐雪練的80后青年,從安徽省一所大學畢業后,成為背鵝小學的三名特崗教師之一。
在他的日記里寫著這樣幾段評價姚本蓮夫妻的深情文字:
“由于對文學的癡迷,上大學那會,我的夢想一直是能成為一名文字工作者,畢業后,在院領導的推薦下,我在杭州金榜旅行社做行政助理工作,而后又在岑鞏縣國土資源局見習半年,都沒能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直到來到平莊鄉背鵝小學,才讓我豁然開朗,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天空,僅是張令龍、姚本蓮夫妻二人的為師之道就夠我學一輩子!”
“如果說人的一生要碰到一個好領導才算成功的話,那么,我很幸運,能在平莊鄉背鵝小學遇到張令龍校長,是我人生的一個轉折點,也是一個新起點。”
“有時候,我常在思索生命的偉大,在這里,在姚本蓮老師身上,我尋找到了。偉大,并非是要干一番轟轟烈烈的大事;偉大,其實就在我們身邊:一個平凡的職業,一個平凡的崗位,一個普通的身份,只要我們用心去堅守,用行動去證明,不管結果如何,就已足夠。”
“姚本蓮夫妻幫扶貧困學生,關愛留守兒童,一樁樁無私奉獻的感人事跡就像春風里飄飛的雪白芳菲,香飄四溢,眾口傳揚。更像是默默燃燒在大山深處的一對紅蠟燭,燃燒自己,照亮孩子未來的人生幸福之路。他們的行為感動了學生,感動了老師,感動了每一位大山里認識和不認識他們的人。”
“步入教壇一扎就是26個年頭,他們無怨無悔,這不是常人所能忍受的。對于剛剛參加工作的我來說,姚本蓮夫妻倆的教齡比我年齡還大,他們把自己大半生獻給了教育事業,回報山鄉,不求索取,認定當一輩子“孩子王”,并為之奮力拼搏,兢兢業業,無怨無悔,讓我很感動。拿著不豐厚的薪水,卻干出了人人稱贊的業績,他們夫妻倆才稱得上是真正的人民教師,是大山深處教育事業永遠的忠魂!”(張維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