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為夢剪彩(組圖)
• 沈 成 君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這樣一種剪彩的場面,主持剪彩儀式的人是農民,參加剪彩儀式的人是農民,所有見證剪彩儀式的人全是農民,在剪彩儀式上,你看不到前呼后擁的官員,你聽不到冠冕堂皇的講話,每一個拿著話筒發言的人,都在進行著一種巨大喜悅的分享,他們要為十幾代人的夢剪彩。
1
2011年10月30日那天,素有“斗笠之鄉”美譽的三穗縣瓦寨鎮坪城村的新龍門大橋上,傳來了一陣陣煙火爆竹聲和喧天的鑼鼓聲,大橋周圍彩旗飛揚,橋頭橋尾更是熱鬧非凡,當地的老百姓正在用他們傳統的喜慶方式來慶祝新龍門大橋的順利竣工。


這天剛好是星期天,對于坪城的老百姓來說,它無疑是一個值得永遠銘刻于心的日子。
下午三點,剪彩儀式開始了。站在橋頭上發言的每一個村民代表,他們都在分享著坪城人過去那無數的心酸和今天無限的喜悅。坪城大橋的竣工落成,它標志著坪城老百姓將永遠告別肩挑背馱的日子了。
記者在現場采訪到了建橋小組的組長黃育發,黃說:“我這個建橋小組長,當得真不容易啊,為了建這個龍門大橋,我們籌錢確實是千難萬難,我們五方八面的錢都去討來啦,現在這個大橋終于建成了,今天我們全村人,不管男女老少,個個都高興得像過節一樣”。
2
坪城村位于三穗縣瓦寨鎮西北部,邛水河蜿蜒著穿寨而過,所以村子就形成了三面環水。據老一輩的人說,這個村寨從明朝初年到現在,已經有600多年的歷史了。
600多年的歷史變遷,源源不斷地演繹著許許多多鮮為人知的故事。而這里所有的故事都與這條邛水河有關,與路有關,與橋有關。
王勝英老人今年75歲了,她站在橋頭的剪彩儀式上發言說:“我是1954年元月份參加工作的,那年的7月份,領導就分我到這里來搞秋糧入庫的工作,那個年代是搞集體秋糧入庫,我們在村里面動員群眾曬了一壩的谷子,正準備把秋糧送到鎮上去入庫,誰知道下了大雨,漲了大水,我們眼睜睜地看著洪水把橋沖垮了,我們就沒有按時完成秋糧入庫的任務,還挨領導的批評”。
說道這里,王勝英老人哽咽了,她努力把淚水忍了回去,然后激動地說:“為了那個橋,我們一代又一代人做夢都在講那個橋,修那個橋,我是早有這個夢的,在以前就有這個夢的,今天,我這個做了五十八年一個夢終于圓上了,我這心里呀,第一個是高興,第二個是慚愧,我高興的是夢圓了,慚愧的是我支援得太少了。
五十八年前秋糧入庫的那段經歷,讓王勝英老人至今還耿耿于懷。那時候她就公開宣布說,如果有人牽頭修橋,她愿意捐獻一個月的工資。今年上半年,得知修建大橋的消息后,王勝英立刻就送來了兩噸水泥,在當天的剪彩儀式開始之前,她看到了那種感人的場面,又馬上捐出了1000元人民幣。
記者在采訪時看到,那些張貼在村口墻上的十多張大紅集資榜和捐資榜中,竟然還出現了劍河縣的很多人,其中還有很多過路的不知道姓名的人,也許是坪城人的精神讓他們從心底里感動。
記者在寨子里走動時正看見一位開著手扶拖拉機回家的人,他叫袁三金。袁三金是這個村子里大家公認的最著名的種養殖能手了。早在10年前,他就開始謀劃如何脫貧致富了,1992年的時候,他就種出了超級大南瓜,有一個南瓜重達210斤,當時的《貴州日報》和《黔東南報》還報道過他的事跡,他是坪城村第一個,同時也是唯一一個使用農機的人。
袁三金說,就是龍門大橋建成了以后,他那在外面流浪了三、四年的兩架收割機才得以回家。
這些年來,袁三金在山上又種西瓜又種金秋梨,他一種就是幾十畝,為了能夠把種出來的水果運出去,他自己投工投勞在村子里,在山上還修了很長的一段路。


袁三金告訴記者,他說還沒有建成這座大橋的時候,他感到非常寒心。他說他發展經濟,經營果園,把果子種出來了,就是運不出去,有一年他用四個輪胎搞成木排,想把梨子運過河去,不料那木排漂到河中,就被洶涌的河水打翻了,那次他損失了七八百斤梨子。那一年他種下的6000多斤西瓜,也因為運輸困難而全部爛在了山上。說這番話的時候,袁三金的眼里噙滿了淚水。
稍稍頓了一下,他又接著說:“今天這個大橋終于修好了,我們一家人比誰都高興,我家有八口人,按人頭算要合交6400元的集資款,前面我已經交了3200元了,后面差的3200元我會馬上想辦法補上,實在不行的話,我就把手扶拖拉機賣了,我一定要帶一個好頭,絕不讓村里面的人議論我半句”。
有一位背著孫女來看剪彩儀式的老人,他叫吳培能,以前他的兒女們在學校讀書的時候就是他背過河的,現在的小孫女去上學讀書他也一直背到現在。
吳培能說:“基本上我每天一般都要背孫女過河去讀書,我把她背過河以后,一看對門還有五、六個娃娃還沒有過河,我不背得來又看他們造孽,你看這個河水又深,我又折轉去,又一個一個把他們送過河,差不多一天要跑兩三趟”。
楊勝成是坪城村在外工作的人,看上去像是四十歲上下的樣子。他說我以前就是在這個村里面長大的,那時候上學上街基本上都從這里過的河。他還說他們有幾個同學為了圖一點走路的方便,從鎮政府那邊放學回家的時候,來到這里漲水了,沒有辦法,就把褲子脫下來和書包一起舉到頭上,然后就從龍門口那里踩水過去,幾個人還比賽看誰跑得更快,現在想起來才感到后怕。
記者在采訪楊勝成時候,有一位像中學生模樣的小伙子走了過來,一問之下,他已經大學畢業了,現在在臺江方召鄉當志愿者,他說他叫袁安鋼。他還說以前這里沒得橋時候,他和同學們上學放學的時候,就是走的這一條河,夏天還好,過河可以當洗澡,如果是冬天的話,那是最痛苦的,他曾經也摔倒在河里過,好在那天他和幾個同學結伴而行,不然的話,簡直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