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苗寨:創造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奇跡
西江千戶苗寨:一個苗族村寨旅游逆勢飄紅的啟示
新華網貴州頻道6月20日電(記者婁辰)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苗寨,去年四季度至今年一季度,實現旅游收入近2億元,同比增長近10倍,創造了鄉村旅游快速發展的奇跡。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西江苗寨,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較為完整地保留了苗族原生態文化和傳統建筑,被譽為苗族的建筑博物館和民俗博物館,是研究苗族歷史與文化的"活化石"。
西江苗寨至今仍有苗家傳統木質吊腳樓800多棟,是全國最大最典型的吊腳樓建筑群落。全村共有1200多戶苗族人家,故稱"千戶苗寨",村民有5600多人。
宋美芬是寨里的刺繡能手,"光賣刺繡就賺了近萬元,加上經營農家樂,比以前強到天上去了"。她家新修的三層木質吊腳樓尚未完工,就已經花了35萬元,"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一輩子也掙不了這么多錢。"
西江景區管理局局長楊昌智告訴記者,去年9月以來,寨里的銀飾刺繡店從5家增加到63家,農家樂從60家增加到了156家。
阿儂家經營的農家樂是寨里比較好的一家,她說,近10個月來,收入有七八十萬元,算下來全年能掙到百萬元左右。
西江村黨支部書記楊躍連說,旅游業給全村老百姓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收入,全村年人均收入比過去至少增長一倍以上。
"西江發展旅游業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但直到新世紀初,西江旅游一直不溫不火,究其原因就是沒有找到一種適合西江的旅游發展模式。"雷山縣旅游局副局長張華說。
據了解,鄉村旅游發展一般是政府、公司、協會、旅行社、農戶等幾個經營主體的組合,西江近些年著重突出了政府和農戶兩個主體。張華說:"政府是負責基礎設施改造和宣傳推介的主體,而村民則是西江民族文化的最根本載體,是負責民族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展示的主體。"
2008年,政府有關部門投入2.7億元,對西江進行了20多項基礎設施改造,并聘請30名村民擔任消防員、60名村民擔任衛生員,組建了50多人的表演隊。當年,貴州省委、省政府還將全省第三屆旅游發展大會放在西江村舉行,集中力量進行宣傳。
為帶動村民參與旅游的積極性,西江把節假日的各種旅游活動交給村委會和村民來承辦,經常召開西江村鼓藏頭、活路頭、寨老和村民代表會議,商量旅游發展大計,通過他們把村民引導到參與旅游活動中來。
楊昌智說:"西江沒有像其他一些民俗風情型鄉村旅游景點那樣,把景區內居民外遷,而是緊緊依靠景區內村民發展旅游。現在在西江街頭逛一圈,到處都是苗族文化,每個苗家人都可以向游客介紹苗族的歷史、文化等。"
"西江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有關部門的前期宣傳和投入,也離不開西江老百姓的積極參與,簡單說就是'政府引導、村民為基'。"楊昌智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