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雷山縣農民通訊員張希才
○雷 宣
今年1月13日以來,雷山縣遭受50年未遇的惡劣天氣,造成全縣停水、停電、交通受阻、通訊大部分中斷。雷山縣各級干部群眾奮起抗擊雪災。在冰天雪地里,人們經常看到一位身裹厚厚棉衣,手拿相機、紙筆為采寫新聞稿件而奔忙的身影。他,就是雷山縣農民通訊員、當地干部群眾熱情稱為“土記者”的68歲的張希才。
小學未進,卻成了當地有名的“土記者”
1939年12月15日,張希才出生在雷山縣西江鎮黃里村。解放前,幾歲時,父親被拉壯丁一去不復返,姐弟三人與母親相依為命熬到解放。全國解放后,他也是七八歲了,能幫家里做些農活,由于家里無勞力,母親只好讓弟去讀書,大姐也出嫁去了,他沒有機會讀書。
1953年和1958年,全國開展掃盲運動時,張希才有了機會進夜校掃盲。他憑著苗家娃崽對知識的渴求,硬是執著地一字一句刻苦地學,經過數十載的積累,如今,成了名副其實的苗鄉“土記者”,被多家新聞單位聘為通訊員和特約記者。
張希才的業余新聞寫作是從1985年開始的,那是1985年3月的一天,張希才與本鄉一位同志下到大龍村,看到該村20多名青年民兵挑柴抬米等慰問物資到4公里外的烏堯苗寨慰問戰斗英雄周忠烈的母親,他立即意識到這是一個很好的新聞題材,就及時采訪,寫了一篇題為《為英雄的媽媽排憂解難》的廣播稿,送到縣廣播站,于3月16日聽播送了,4月10日,縣廣播站給他匯來1塊錢的稿費通知單,當時他好高興!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22年來,他采寫的稿件被《人民日報》、《貴州日報》、《黔東南日報》、《經濟信息時報》、《人大論壇》、 《貴州林業》、《中國綠色時報》、《貴州民族報》、中央、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等報刊、電臺30多家新聞單位采用2472篇,用稿率達95.3%,其中2006年188篇,平均兩天一篇。1988年以來,被縣委、縣政府、宣傳部、廣播電視局、《黔東南日報》、貴州人民廣播電臺等單位評為優秀通訊員,并獲得了20多本榮譽證書。1992年,他采寫的《治窮致富的領頭人》,被縣委宣傳部、縣文廣局評為好新聞二等獎;1996年,《楊金文夫婦跨鄉種烤煙走上致富路》被黔東南州煙草公司、黔東南日報社評為“煙草杯”有獎征文三等獎;1999年,《魔芋栽培關鍵在技術》被黔東南州科學技術協會、黔東南日報社、黔東南州時代電腦公司評為時代電腦杯“科技興州”有獎征文三等獎;2000年,《魔芋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在《農村經濟與技術》月刊發表后,被北京精英文化發展中心評為好新聞一等獎;2004年,《路就在腳下》,被黔東南州委評為2004年度好新聞二等獎;2005年,《神圣使命在行動中凸顯》在《人大論壇》刊登后,被黔東南州人大常委會評為好新聞二等獎。
多年來,寫新聞已成為了張希才的愛好,如今,已年近七旬,卻仍筆耕不輟,“只要一天不寫稿,手總是癢癢的。”張希才說。在今年的雪凝天氣里,張希才仍冒著風雪深入抗雪災一線采訪。
冰雪天里,從家步行17公里到縣城寫稿
1月12日以來,雷山縣遭受1959年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一次凝凍災害,給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來了嚴重影響,全縣經濟遭受了嚴重的損失。由于停電,當時在縣城的張希才寫稿無法發出,只好回家。在家里利用小收音機,每天按時收聽中央、省廣播電臺播報全國全省各地受災情況,而沒有聽到雷山縣受災的消息。雷山受災情況怎樣?雷山干群是如何全力抗擊雪災?搞多年新聞報道的張希才,敏感地意識到這些都是值報道的!但全縣都停電了,現在寫稿都是電腦打,投稿都是電郵的,稿子寫出來,咋辦?“到縣里再說吧。”張希才對自己說。而從黃里到縣城的道路已被封閉,已不通車了,但張希才卻不管那么多,他決定步行到縣城。
1月21日,是雷山縣雪凝最嚴重的一天。7時,張希才和老伴早早就起床了,燒起火熱了昨天剩飯剩菜吃。考慮到走小路從黃里到雷山縣城也有17公里,并且路面已全部冰凍,很滑,翻山淌河又多,他就找來稻草擰起捆在腳上,老伴還在他的背包里塞了兩捆以防他在路上備用,然后他裹著厚厚的棉衣,拐著一根木棍,9時許,他就匆匆從家出發了。由于年紀已大,走在雪凝的路面上,張希才每走一步總是小心翼翼的,但在行走途中還是重重摔了一跤,掙扎了半天才爬起來,他揉了揉被摔痛的腳,又開始艱難的行程。在雪凝的路面上行走了5個小時,下午14點才趕到縣城。
到縣城后,他來不及沒有休息一下,就到有關部門了解采訪。由于縣城無電打字,他采訪得材料后,便打電話到編輯部,將內容念給編輯老師記錄,1月23日、28日,一篇題為《雷山干部群眾合力抗擊雪災》先后被貴州人民廣播電臺、《黔東南日報》刊播發表了,稿件發表后,大大激發了當地干部群眾戰勝雪災的雄心。1月23日,張希才跟隨縣長王潤華等領導到縣城集市檢查雪凝天氣糧食市場情況。他拍攝了一組圖片發送報社,1月30日,被《黔東南日報》二版采用了。1月24日,縣委、縣政府召開全縣冰凍災害緊急會議,他參加了會議。當天,他和縣政府辦彭祖德同志合寫一篇題為《雷山縣全力以赴抗凝凍救災工作》的稿件,26日,貴州省人民廣播電臺略作修改就播用了。
1月28日,張希才家里兩頭價值1500多元的大肥豬受凍死了,家里老伴來電話叫他回家處理,可他在電話中囑咐老伴:“你叫侄崽和女婿來處理就行了,現在我忙于采寫新聞報道,一下子回不到家。”老伴很理解他與支持他,直到2月5日,他才匆匆又步行回家過年。
為了宣傳雷山縣各級各部門在抗災救災工作中涌現了一批先進人物,13日,機關上班了,張希才又到公統電力搶修現場進行采訪,寫了兩篇題為《“夜明珠”不亮 決不收兵》和《黨旗在冰凍雪地上飄揚》的通訊,介紹了縣供電局局長吳平江帶病率領全局干部職工抗災保電的先進事跡和該局黨支部帶領廣大黨員干部抗凝凍保電紀實,發往各級報刊。
當時,停電后的雷山,蠟燭一個元錢一根,張希才只有買來菜油點燃照明,在昏暗的燈光下,張希才寫出了大量抗雪災的稿件,其中有30多篇稿件被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貴州政協報》、貴州人民廣播電臺、《貴州民族報》、《勞動時報》、《經濟信息時報》、《黔東南日報》等新聞單位采用。
一個年已近70的老人還在冰天雪地里堅持寫稿,張希才老人的精神難得可貴,他說:“既然選擇了新聞寫作,就與它結一世情緣。我還會堅持寫下去。”
年已近七旬,甘灑余熱書寫春秋
今年68歲的張希才,走過了人生許多艱難,但不管命運怎樣改變,他對新聞寫作的熱情卻從來未減,仍筆耕不輟。
1990年4月,擔任鄉林業員的他,被推選為黃里鄉副鄉長,1992年,被解聘后,他到雷山縣魔芋加工廠上班,后因加工廠效益不好,回家務農。
2001年,雷山縣委宣傳部聘請張希才為專職通訊員,為辦理了養老保險,并在縣城租一間房間給他住。雖然沒有分文工資,但張希才卻很知足了。從此,農忙時,他就在家干農活,農閑時,就到縣城里來寫稿,這一寫就是20多年。
農民出身的張希才,有一股不服輸的韌勁。他說:“不干則已,干則干好。”自從發表第一篇文章起,他就給自己定下這樣的任務:每天必須完成一篇新聞稿件!1999年以來,張希才每年在各級新聞媒體上的發稿數都在150篇以上。對分這種執著,許多親朋好友表示不解:“六七十歲的人了,又不拿工資,圖個啥?”張希才說:“從沒想過圖個啥,只是覺得這樣很充實,既鍛煉身體,又活躍了思維。真要閑下來了,我會渾身不自在。”
在他窄小的房間里,記者看到房間四壁掛滿了各種報刊,桌子上整整齊齊地放著一沓沓一尺多高的新聞底稿和10多本作品剪集。這些都是張希才20多年“閑不住”的成果。看著眼前的“碩果”,張希才面帶愧疚地說:“我已經落伍了,因為年紀大了,學不會用電腦打字和發稿,影響了用稿率,不過,縣委宣傳部的年青人們都很熱心,稿子寫好了,他們幫打幫發……”
“我現在最開心的事情莫過于看到自己的文章被發表,這說明我的勞動得到了認可,我還要繼續努力,爭取再寫出更多更好的稿件。”說這些話時,張希才的眼神中再次跳躍出執著的光芒。